APP下载

毛泽东邓小平都爱看的一部小说

2017-02-22刘继兴

阅读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谢方平聊斋

◎刘继兴

毛泽东邓小平都爱看的一部小说

◎刘继兴

《聊斋志异》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从乾隆年间的鸿儒纪晓岚到当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文学大师博尔赫斯,都是其铁杆粉丝。有两位世纪伟人也很爱看这部作品,他们就是毛泽东与邓小平。

先说毛泽东。

少年时代,毛泽东就非常喜欢读《聊斋志异》。毛泽东终生爱读这部书,从50年代开始,毛泽东身边就一直放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志异》。直到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办公桌旁还放着《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1939年5月5日晚,毛泽东专程到延安鲁艺来看望刚从国外归来的老同学萧三,谈起文学问题。谈到《聊斋》时,毛泽东说:“《聊斋》是封建主义的一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但是不反对一夫多妻(妾),赞美女人小脚。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乃借鬼狐说教。作者写恋爱又都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鬼狐精来呢?《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鲁迅把它归入了‘怪异小说’,是他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说法,是搞错了。”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毛泽东约见文艺界何其芳、陈荒煤等时曾谈道:“《聊斋》可以做清朝的历史来读,《席方平》含义很深,席方平在阴司的遭遇,实际上是人间官吏鱼肉人民的真实写照,是对封建社会人间酷吏官官相护、残害人民的控诉书。”毛泽东又说,“小鬼同情席方平故意锯偏,这个细节写得好”。他还说,“《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

《聊斋志异》中的《小谢》,写倜傥正直的书生陶某,身处鬼魅惑人的宅第,不受女鬼小谢、秋容的诱惑,并教她们读书写字,通事明理,从而使这两个女鬼由敬慕而爱恋上陶生。后来陶生因事入狱,小谢、秋容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陶生搭救。女鬼的善良、勇敢、多情,和她们同陶生的和睦互助、真心相爱的关系,感动了曾道士,称赞“此鬼大好,不宜负他”,施展法术,帮助小谢、秋容还阳复生,促成陶生和她们的结合。毛泽东读《小谢》后写下批语:“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和平等的。”毛泽东的这一批语,写在1955年9月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聊斋志异》第526页上面。

《聊斋志异》中,毛泽东有批注的还有《马介甫》《白莲教》《细侯》等。

1959年4、5月间,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形势的需要,提议编选一本《不怕鬼的故事》。这本书几易其稿,在 1961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959年4月15日,毛泽东在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向与会的同志通报当前的形势和党的大政方针。他在讲了1958年炮击金门的事之后说,这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我们有理由捍卫,别人(美国)管不着。所以,“我看要奋斗下去,什么威胁我们都不怕”。说到这里,他很有兴趣地给大家讲了《聊斋志异》中那篇“狂生夜坐”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有一个狂生,晚上坐着读书,有个鬼吓他,从窗户口那个地方伸一个舌头出来,这么长,它以为这个书生就会吓倒了。这个书生不慌不忙,拿起笔把自己的脸画成张飞的样子,画得像我们现在戏台上的袁世海的样子,然后也把舌头伸出来,没有那么长就是了。两个人就这么顶着,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那个鬼只好走了。”

毛泽东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完了这个故事后,又强调说,“《聊斋志异》的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鬼,你越怕鬼,你就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毛泽东还把这个故事与当时炮击金门、马祖的实际联系起来。他说:“我们不怕鬼,所以炮击金门、马祖。这一仗打下去之后,现在台湾海峡风平浪静,通行无阻,所有的船只不干涉了。”

毛泽东风趣的一番话,说得在场的人们哄堂大笑。当时的会议记录上,注明“笑声”二字的就有六处之多。

这次讲话之后的第21天,即5月6日,毛泽东与周恩来、陈毅一起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11个国家的访华代表团和这些国家的驻华使节的谈话中,他又一次讲了上述“狂生夜坐”这个故事。在毛泽东看来,对鬼也要讲究斗争的战略和战术。他相信,任何鬼都是可以战胜的。

毛泽东很喜欢《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这篇故事包括三则小故事,都写的是屠夫与狼的斗争。第一则,写一屠夫被狼追着,他用卖肉用的铁钩子把肉挂在树上,狼缘树求肉,结果“钩刺狼腭,如鱼吞饵”,缢死于树。第二则,写一屠夫依靠场边的麦垛,先杀死面前的一只狼,又杀死麦垛后边正在打洞的那只狼。第三则,写一屠夫以窝棚为掩护,用小刀割开狼伸进来的前爪,用吹猪的方法置狼于死地。这三则小故事,都是写屠夫运用自己的生产知识杀死贪欲很强的恶狼的。这篇故事,毛泽东早就读得很熟。据何其芳回忆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夕,1942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他和鲁艺文学系和戏剧系的几个党员教师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谈到了《聊斋志异》时,毛泽东还很有兴致地给他们讲了这篇《狼》中的第三则小故事。

何其芳回忆说,毛泽东以这个故事为例子,来说明作者蒲松龄的难能可贵之处。讲完了这个故事后,毛泽东还笑着对他们说:蒲松龄有生产斗争知识。

把小说当作生产斗争知识来读,从阅读这些故事当中来学习生产斗争知识。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读《聊斋志异》的又一个独特之处。

毛泽东直到年过古稀,一次与家人的谈话中,还称赞《聊斋志异》写得好。他很有感触地说:“《聊斋志异》里写的那些狐狸精可善良啦!帮助人可主动啦!”

再说邓小平。

据邓小平夫人卓琳说,邓小平最喜欢看的书是《聊斋志异》。他不仅在北京时经常看《聊斋志异》,到外地也带《聊斋志异》。他让工作人员把《聊斋志异》拆成活页,外出时带几篇,闲暇时看。

《聊斋志异》手稿本卷三《驱怪》,是个七百多字的故事,写一位“巨公”知道徐秀才有对付妖怪的办法,将他请到家里,但是不告诉他缘由,只将徐安排在花园里。半夜时妖怪来了,徐某将被子蒙到妖怪的头上大叫,妖怪吓跑了,不再出现。巨公“吃了泰山不谢土”,设好了局,令人上钩,别人驱怪,他坐享其成。但不管怎么说,谁驱走了怪,功劳就该是谁的。

篇末,蒲松龄以“异史氏曰”之口感慨:“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狸者,猫也。翻译成白话就是:“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的名言“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与之只有一字之差!

其实,邓小平原来说的就是“黄猫黑猫”。1962年,邓小平讲了这样一番话:“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把邓小平这段话恢复成文言,就是:“黄狸黑狸,得鼠者雄”,和聊斋的原话,一字不差!可见邓小平的这句名言脱胎于他很喜欢读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当年在穷困潦倒时写的聊斋,曾担心难觅知音,曾感叹:“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他要是知道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世纪伟人都是他的知音,一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猜你喜欢

小谢方平聊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春雪
读破聊斋
我是一只狐
春雪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
村妇小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