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指尖的温度
2017-02-21房兆骅
房兆骅
梳篦的历史绵延了几千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走进千家万户。直到今天,梳篦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装饰品,在众多梳篦产地中,常州最负盛名,自古就有“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之说,也有“宫梳名篦”之称,常州梳篦作为整体梳篦发展体系的一部分,工艺独特,内涵丰富,可以说是常州文他的点睛之笔,笔者从历史、工艺,艺术对常州民间工艺梳篦进行探究,挖掘其自身的美和艺术价值。(图1)
一、历史悠久,乡土奇葩——常州梳篦工艺的传承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句《木兰辞》中的著名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梳篦作为古时人手必备的梳头工具,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常州梳篦制作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其制作繁复,纯属手工。一般从取材至成品,篦需72道工序,木梳需28道工序。如今您若是漫步常州,还能见到着名的“梳子街”、“篦箕巷”。常州民谣云:“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已将常州梳篦的历史与春秋时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封季札于延陵联系在了一起。据《常州梳篦厂志》载,常州梳篦的实物可考历史,应从东晋算起:“1973年在本市东郊出土古墓中,发现有半圆形木梳,用漆雕菊花形图案,长度116毫米,高度52毫米,是东晋末期(公元420年)的木梳。”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
几千年来,常州梳篦自始至终沿着传统民间工艺的规律和自身的特色不断传承与发展,梳篦工匠都是城乡百姓,他们大多数是最下层的农民,只能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慰藉中出卖劳力和副业手艺求生。正因为如此,他们世世代代虔诚真挚地保留着从始祖那里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遗产,并不断提炼、不断向高层次升华。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人文荟萃的常州这方土地上,历代出了许多状元,有文的,有武的,都曾名噪一时,独占鳌头,但曾几何时,便被人们逐渐忘却了。唯有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并蒂奇葩——“宫梳名篦”,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常州特色的形象代表,始终独步全国。正如民歌所咏:“民间文艺古文化,乡土风采遍中华。永葆青春花并蒂,常州梳篦甲天下!”
二、独具魅力,技术精湛——常州梳篦工艺的特色
(一)木梳的工艺特色
木梳用树木作为主要材料,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是细腻坚韧的,不容易变形和翘起裂开,经过打磨之后表面光滑,干缩性要小。通常满足这些要求的有黄杨、枣木、龙眼杨梅、枇杷树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制作梳子。其中以黄杨、枣木的使用最为普遍。木梳的制作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锯树、切片、问齿、齐齿、锉尖、方根、出样、磨光。(图2)
(二)篦箕的工艺特色
篦箕制作是精湛的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工匠们制作一把工艺篦箕所需要七十二道半的工序。它的主要材料为毛竹,同時还佐以牛骨、生漆、棉线和桐油等材料。常州制篦箕的毛竹大多来自江苏宜兴的张诸和涤湖以及浙江长兴泅安一带,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篦箕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图3)
(三)梳篦装饰的工艺特色
梳篦可以分为好几个品种,这些小小的东西,制作工序一点都不含糊,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至今都需要手工制作方能完成。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
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常州梳篦艺术的特色
(一)多变的梳篦形态
历史上梳篦的形态蔚为大观,杨晶在《中华梳篦六千年》中依据考古发现,总结为长方形,扁方形、凸字形、鱼尾形等十四种。由于材料和工艺不同,常州的梳篦形态远没有这么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常州的梳篦形态单一,缺少变化,事实上特色依然很鲜明。
常州梳篦按功能来说,主要有实用型梳篦和装饰型梳篦两类。
实用型的梳篦造型简洁大方,虽然装饰性弱,但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的合理性。按照不同的适用人群和使用方式,梳篦把手的形状及梳齿的密度、长度、锐度均有不同。装饰型梳篦造型多变,它注重梳篦的观赏品味。明代注重镂雕、镶嵌等工艺;清代注重表面的描、烫、印等工艺。现在的梳篦工艺更加多样,雕、描、刻、烫、嵌五种装饰手法。按照纹饰和木梳造型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型纹独立型和型纹结合型两类。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卡通、静物。吉祥图案五大类。每一大类又可以再细分为小类。(图4)
常州梳篦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范畴,其造型和装饰纹样始终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是,它又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迎合文人清高淡雅的追求,充分显示了常州梳篦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细腻富有神韵的彩绘
常州梳篦中的彩绘梳使用中国的毛笔来描绘图案,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在梳篦上,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常州梳篦彩绘装饰的技法,笔法精谨细腻,花鸟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人物脸谱能画出人物的表情神色、性格特征。画面制作的线条清楚,轮廓分明,表情丰富,精彩动人,具有概括、简练、逼真等特点。色彩上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例如在装饰梳(金陵十二钗)中,画面的人物描绘笔法娴熟生动而富有细节,颜色搭配与人物性格、身份相协调。人物探春的头饰与服饰的蓝色形成统一联系,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了完整的色彩意象,给人以调和的色彩关系和平衡美的体味。
尤其是装饰型梳篦,它的装饰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图5、图6)
(三)梳篦艺术的审美
也许一般人看来,梳篦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类小工具而已,梳子人人在用,却很少有人追问它的历史、工艺、装饰等方面信息。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微小廉价,才被世人所忽略。那些制造梳篦的工匠们更是被历史所以遗忘。其实,了解梳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它的传承和发展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革。
梳篦和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梳篦不仅是人们梳妆打扮和除虱的必备工具,而且也是插在头上,作为美的象征的装饰器具。当然,在头上插装饰的时代已经远去,在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浪潮中,传统的梳篦行业正经受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常州梳篦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个代表也难免受到冲击,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保持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精良的工艺以及优美的装饰。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能够发现美,才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常州梳篦的美和价值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四、总结
常州梳篦,默默地走过悠悠千年的发展历程,数不尽的历史沧桑皆已化作尘埃,而其传统的民间制作工艺却得以传承,带有乡土气息的习俗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歌谣仍口耳相传。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在一定意义上讲,梳篦工艺和梳篦装饰艺术的改革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传统手工艺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适应新的环境,采纳新的工艺技术和装饰理念。当然,在这个发展转变中,不仅梳篦行业的人们要思考,也需要社会上行业外的人们去关注思考,使传统梳篦工艺得以保留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