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的新农业时代
2017-02-21陈杏珊
文| 陈杏珊
共享经济下的新农业时代
文| 陈杏珊
未来,“共享经济”与“互联网+农业”融合加速,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三农”创新发展值得探索和期待。
国外的共享经济早已起步,如今大到几吨的推土机,小到一条牛仔裤,共享之风气盛行且乐此不疲。中国稍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依靠国人“赶英超美”的决心和日渐加快的步伐,共享经济未来可期。新春将至,不如就农业这一领域,小编从国内国外拿来一二例子,与各位看官“煮酒话共享”。
农业领域的共享经济需要调动所有可以共享利用的资源,依据资源来划分,国外与国内都出现不同类型的企业或者组织。
设备共享
农业领域设备一般为产业链上需要用到的大型机器,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都是农忙时才会用到,其他时候只能闲置。这体现出农民的一个痛点:刚需、大额、低频。农业机械是必须的,但却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时间集中,怎么办?
人们很容易想到公用或者租赁。比如德国农林业的社团组织Maschinenring,凡是组织里的成员,都能够共享使用机械设备。第一个Maschinenring社团作为农业支持组织于1958年在德国巴伐利亚成立,一开始从事高效耕地所需机械的租赁。很快农民们开始组织起来形成购买辛迪加(财团),为成员提供各种机械设备。
比如美国的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公司“庭院俱乐部”,它采取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有形资产分享方式:他们将建筑公司和承建商那里闲置的推土机、挖掘机、反铲机等重型机械设备出租,帮助前者获得额外收入的同时,也省却了不需要经常使用这些设备的小公司一笔不小的投入。
在我国,各地的农机合作社承担了这一角色,担负起实现农业从耕、种、收、管、运、贮全程机械化的重任。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农业部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5.4万个,比上年增加4400多个。入社成员数达到190万人(户)。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为农机作业需求方和提供方提供匹配服务的第三方平台,也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比如农机帮、帮农忙、e田科技等。2016年,e田科技打造的农机打车软件——“靠谱作业”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软件将农户的作业面积、地理位置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处理平台推送到以农户为中心、半径20公里内的注册农机手手机上,农机手进行抢单完成对接。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联系到农机手,为农民及时收割提供了保障。这些平台的出现有利于机械的共享,但还需要做精做细。
人力共享
德国社团组织Maschinenring在发展的过程中把设备租赁的做法做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向社员提供机械设备共享服务,它还把农场、农民和林务人员的过剩劳动力集聚起来去满足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它开始为企业提供一批有技能、勤劳的短期工人,理由是蛮简单的,冬天农民的工作量很少,农场小不足以养活农民,赋闲下来的他们需要额外的收入。今天,超过258个Maschinenring社团分部的约19.3万农民在全德国提供服务,占德国全体农民的55%。目前该模式已经发展到英国、法国、德国、卢森堡、瑞士、日本等国家。
目前在我国,有如“农民贡”为具有房屋装修技能的农民工提供平台的少量先驱者。农民贡APP是一款免费的智能农民工业务交易平台,以“互联网+农民工”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粗放型模式,通过数据信息化管理,线上线下相融合。将业主的生活需求与农民工劳务直接对接,打造出一个需求方与供有方紧密相联的O2O生态闭环,从而实现最大限度优化业主应对生活琐事、房屋维修等用工体验及改变农民工兄弟颠沛流离的接工方式。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使本行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之所以在人力共享这一块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民职业培训没有落到实处是其症结所在。若解决了这个痛点,涌现大量为其量身定制的共享平台,对农民工返乡助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有很大帮助。
农技共享
目前我国注册农艺师、农技师数量缺口大,经营性农技服务主体不少,但大多难以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农技服务落地难,农技服务缺口仍然较大,市场严重不成熟。
国内农技共享一是体现在线下,有些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他们的农场成了教育培训部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习基地。
二是体现在互联网的农技服务商,比如“云种养”平台是一个以农技问诊为核心的“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云种养成立的初心是解决农业问题。”首先,在内容方面提供专业政策解读、前沿农业科技、各类种养问题答案、农业致富案例等。此外,云种养还建立了基于专家与农户强关系为纽带的云端农业问诊模型,帮助农户打通信息获取渠道、降低农业技术获取成本、学习先进经营管理知识。当农户遇到种养问题,可以通过云种养进行在线咨询,云种养将问题进行后台系统匹配,推送给数据库内对应领域的农业专家,专家用户即会收到提示,在2分钟内为农户进行解答,针对专家的建议,农户可以继续交流,还可以对解答问题的专家进行评价。
再比如“农医生APP”将移动互联与农业相结合,为农技服务提供载体。平台打破了农技服务自上而下的传统方式,实现专家与农户的无缝链接,快速、专业、免费解决作物和花卉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让农民能自主选择专家、随时随地咨询问题,让专家能无界限地展示才华,凸显个人品牌和信誉。
土地共享
土地流转在国外一直都可以放开手脚去做,所以,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许多租赁平台做得风生水起。在国内,经过三权分置、取消农业户口等一系列意见发布以后,土地流转的这个话题也不那么敏感了。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6亿亩,超过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流转比例已经超过1/2。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超过350万户,经营耕地面积超过3.5亿多亩。目前在国内较大的网站为土流网,其创建于2009年,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累计了数量可观的用户。土流网从土地交易切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上通过土流网平台进行土地信息的上传和查找,线下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具体服务,线下经纪人会提供看地、交易过户等服务,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是出租、转让、转包等,在农村节约闲置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有明显成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SA共享的平台。我们知道CSA是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城市周边农场主的闲置土地放到网上租赁,而想要圆一个农田梦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赁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种,每天像农民一样吃上自家种的有机蔬菜。
物流共享
借鉴城市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困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或许可以通过共享经济模式去实现。例如“乡村货的”,乡村货的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免费农村手机配货软件,致力于解决农村配货、为车主找货、货主找车的信息服务。主要是让乡镇拉货的司机和供货的店主相互找到对方,可以让货车司机减少空车运行,提高运输效率,节约成本。乡间货的是互联网农资平台“云农场”下属的一项核心业务,定位于县到村级40—4000斤的零担货运市场,搭建货主和车主沟通合作的平台,真正把货物送到家门口,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再比如“云鸟”,云鸟是一个聚合物流需求方与承运方的平台,需求方在平台上发布运输需求,平台上的司机通过自身优势竞价抢得“生意”,同样减少物流一直以来居高不下的成本,这在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上具有优势。
农业产业链条从产前的化肥、种子等农资、农业设施,到产中的农业机具、田间管理,再到产后的加工、运输、仓储以及与消费者的社群互动,这其中共享经济模式的应用有非常大的一片空白可以填补,共享经济模式大施拳脚的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未来,共享经济与“互联网+农业”融合加速,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三农”创新发展值得探索和期待。
(本文转自“发现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