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布局中国乳业期待“最好的时代”

2017-02-21农经刘昕

农经 2017年2期
关键词:乳企奶源伊利

文|《农经》记者 刘昕

全球布局中国乳业期待“最好的时代”

文|《农经》记者 刘昕

近年来,我国奶业处于低迷状态,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将持续,乳企又该何去何从?

刚刚过去的2016年,注定是中国奶业不平凡的一年。从全球奶价的低迷到国内原料奶生产的举步维艰,从进口奶的大举入侵到民族奶企逆袭国外产地,从众多奶企业绩巨亏到伊利一枝独秀挺进全球前八……纷繁复杂的消息,令人对中国乳业的发展莫衷一是。年底时,国产奶标杆的伊利遭险资举牌,更令人为刚刚燃起希望的中国乳业捏了一把汗。尘埃落地后,中国乳业势必要找寻到自身的定位,昂首阔步地踏入新的一年。

1月9日,农业部公布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国家食药监总局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奶业的战略定位,加快转变奶业生产方式,提升奶业一体化水平,到2020年,奶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奶业整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全面提升了奶业在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成说:“奶业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规划》的提出意味着从国家层面认识到了奶业的重要性,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国奶业总需求年均增长3.1%,比‘十二五’年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

2016年,《农经》杂志曾多次对我国奶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对伊利、蒙牛等上市奶企也做过多次深度报道。回顾我国整个奶业发展状况,虽然存在重重困难挑战,但也面临重大机遇。随着奶业在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未来如何发展,是所有乳企仍旧必须思考的问题。

奶业发展低迷

在《农经》杂志此前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乳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在这个阶段基本解决了中国人喝上牛奶的问题,其中一二线城市已经全部普及,三四线城市开始普及。与此同时,中国兴起了两大乳业,伊利和蒙牛。

第二个阶段是乳业的转型发展阶段,自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到现在,国家出台和完善了奶业法规政策和标准制度,大力开展奶业整顿和振兴。2015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87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然而近两年,除了伊利之外,包括蒙牛、辉山乳业等企业的业绩均出现了明显下滑的态势。目前,无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市场状况来看,中国乳业市场仍旧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时期。

造成当前国内整个奶业形势不好的最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的下滑,而造成需求下滑的原因:第一是2013年以后加快了产品结构升级和加快了产品结构提价,使得现在的价格太高,以至于消费者买不起。第二是由于宏观经济影响,由于宏观经济下滑,造成消费者收入下降,导致很多消费品需求在下降,奶业也是如此。第三是进口产品对国内产品的冲击造成消费下降。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奶制品的大量进口确实有需求驱动的原因,但后期在“倒奶卖牛”背景下出现的大量进口则更多的是差价驱动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奶业竞争力不强、 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

在整体消费不振的大环境下,乳业上下游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国内奶农产奶,乳企消化不了,出现喷粉入库的现象。另外,为了实现盈利,乳企青睐廉价进口大包粉,乳业的上下游矛盾在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这轮下行周期持续发酵。谷继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鲜乳过剩,当前乳品行业存在10%的产能过剩,这部分消化不了的生鲜乳只能做喷粉处理,而国外大包粉的大量进入则是造成国内原奶过剩的直接原因。

据相关数据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前,进口奶粉在中国一线城市市场份额仅为20%,随后的几年里,洋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一路上涨,一度达到75%。《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显示,近年来我国乳制品消费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5%,但当前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市场发展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产乳制品的品质已经发生根本性飞跃,中国奶业处在品质最好的历史时期,但消费者信心不足是民族奶业崛起的最大瓶颈。

事实上,从2014年下半年起,我国奶价就开始下滑并一直处于低位。原奶价格持续下跌以及国内乳制品行业的过剩,使得整个乳业近两年将进入深度调整期。市场的疲软也加速上游奶源的洗牌,大量中小牧场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规模型牧场与国内大型乳企都有固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它们同样危机四伏,依然面临交奶难的问题。而养殖业属于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的一个产业,在行业低谷期,如何健康的生存下去成为乳业上游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很多做上游的企业为了跟下游分杯羹,都开始拓展下游市场。然而,现在的下游市场跟过去不一样,过去生产即消费,而如今,大量的营养快消替代品的存在,使得中国乳业已经到了一个消费过剩的时代。乳业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产业,因此,上游企业想要布局下游,是否具备发展下游市场的能力、营销思路和战略以及市场经验尤为重要。

在当前全球原奶价格走低的背景下,一旦下游乳企对原奶的需求量减少,带给上游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现代牧业开始向下游产品领域进军,将自有品牌做大做强成为企业另外一个发展重点,而拥有奶源优势的现代牧业巴氏奶将是公司未来重点打造的牛奶产品。

伊利一枝独秀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乳企来说,近两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但伊利却给经济新常态下的乳业注入了一支强心针。2015年伊利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600亿元,继续稳居亚洲乳业第一,从全球乳业的第十位跃居到了第八位。长期被欧美国家霸占的前8强,终于出现了一个亚洲乳企的身影,彻底让多年来全球乳业8强无亚洲乳企的状况成为历史。

2016年,《农经》杂志5月刊《伊利登顶》一文中提到,从2005年潘刚临危受命成为伊利掌舵人算起,业绩上带领伊利从业内首破100亿元到目前首破600亿元,10年间实现了6倍的增长。而净利润更从2.9亿元增长到目前的46.54亿元,增长高达16倍。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速上,伊利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伊利2015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3.9%,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的上市公司。同样高达58.92%的分红率,也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能持续大比例分红的上市公司。

2016年10月21日晚,伊利股份定增公告出炉。伊利股份拟向内蒙交投、呼市城投、平安资产、金石灏汭、金梅花投资定增不超过5.87亿股,募资不超过90亿元。而在这90亿元中,有46.06亿元是用于收购圣牧37%股权的。

很快,伊利的三季报又漂亮登场。公司前三季度收入459.23亿元,同比增长0.98%,净利润43.9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4%,净利润增长20.9%。

在我国乳业发展不太乐观的状况下,伊利始终能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呈现利好态势,首先依靠的就是品质。2014年,伊利全面启动“质量领先战略”。第一步,伊利就开始对照全球一流食品安全与质量体系来作为自身生产的标准。同时,伊利率先在业内构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与“集团——事业部——工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覆盖了80多个检验单元,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监测、分析、把控、预防。伊利集团液态奶、奶粉、酸奶、冷饮事业部全部通过了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线产品通过此全球性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的乳品企业。

在创新方面,伊利率先在行业内全面掀起了一场革新旋风,运用大数据、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研发与消费需求匹配度更高的创新产品;集聚整合了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将市场需求与科研成果相结合;建成中国首个母乳研究数据库,并率先发布了中国首个“母婴生态圈”战略,用互联网思维与消费者实现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对于渠道的深耕细作。当许多乳企的目标还定位于打入一线大中型城市商超的时候,伊利却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渠道下沉模式,着力开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市场,铺货的速度和密度令业界惊叹。据说,伊利几乎做到了“凡是能看到康师傅的地方,就一定能看到伊利”的铺货密度。

在资本运作方面,回顾伊利近十几年来的资本开支高潮,似乎每一步都堪称完美。2006年前后,伊利股份为迎接乳品即将到来的黄金发展期,开启第一次的资本开支高潮。当时,伊利刚完成2005年百亿元销售额的跨越,以121.75亿元的销售额卫冕乳品行业冠军。那时的中国乳品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激烈,伊利的资本开支为以后十年的成长夯实了基调。

伊利率先发布了中国首个“母婴生态圈”战略。

2010年,在刚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中国乳业,急需复苏。由于公众对奶源的不信任状况,各乳企开始争相布局奶源基地建设。伊利在2010年时开启了第二次资本开支高潮,从之前的产能投资,转变为奶源和产能并重的方向。

随后,由于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复苏和人民币的升值,海外市场成为了价值洼地,中国乳企不约而同地开始外向发展,启动了中国乳业历史上的国际化征程。2013年,伊利的第三次资本开支高潮瞄准的正是海外市场,通过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在新西兰新建工厂,伊利完成了奶源、产能和资源的全方位布局。

2016年的定增方案,标志着伊利正式进入了第四次的重要节点。其中,据伊利股份公告称,收购圣牧主要看中的是有机产业链。早在2016 年8月,《农经》杂志曾深入圣牧的沙漠养殖基地、奶业基地,对圣牧做过深入报道。圣牧作为中国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拥有的牧场位于“黄金奶源带”,适宜于奶牛养殖。中国圣牧拥有的有机牧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污染少且拥有有利的气候优势,因此奶源质量尤其是有机奶源质量较高。

市场分析也认为,伊利收购圣牧后,一方面有利于伊利强化上游奶源供应;另一方面圣牧产品+伊利渠道的强强联合将开启中国有机奶业新纪元。同时,中国圣牧作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伊利的收购还可以获得香港上市平台,有利于公司进行海外融资。这在伊利近年来国际化的步伐下,战略意义意味更浓。

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圣牧运营21个有机牧场,有机奶牛为8.38 万头,占我国有机奶源将近一半。圣牧2015年自有品牌牛奶销售额在16.56亿元,占收入结构的54%,在下游也有一定积累。数据显示,圣牧2013—2015年复合增速达134%。以此测算,收购完成后,伊利在国内有机奶市场份额将达到70%,有机奶会成为伊利新增长动力。

据伊利表示,其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实现“乳企世界五强”和“千亿级规模”,似乎指日可待。

奶业未来发展向好

在《农经》杂志此前的报道中,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说:“2018年以后,中国乳业会整体随着经济形式的好转,整体开始向好。”

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 》分析,尽管2014年末至2015年初部分主产省出现了“倒奶卖牛”现象,但是伴随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奶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奶类产量增长的同时,奶制品加工量也有所增加,产销趋于平衡。

恢复消费信心是根本。宋亮认为,面对当前我国奶业现状,恢复国内民众对于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是根本。在加强国内奶源现代化建设方面,要推动产业组织模式转变,以家庭牧场和奶业合作社为主体,从根本上建立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全产业链。而产业链模式的实现,最根本是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

“加快土地流转,让养殖户拥有土地使用权,这样农民能以土地为抵押物跟银行贷款,加强牧场的现代化建设,从而降低中国奶牛养殖业系统成本。”宋亮说,“从供给侧改革方向来看,中国常温奶饱和,未来是否增长主要看三四线市场需求。面对进口常温奶对国内常温奶的冲击,可以发展低温奶来规避冲击。同时实现乳资源分工,例如在进口奶上更多以原料型进口为主。”

兼顾上游牧业与乳企共同发展。在奶业发展目标方面,《规划》提出奶类产量由2015年的3870.3万吨提升至2020年的4100万吨,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乳制品产量由2015年的2782.5万吨提升至2020年的3550万吨。 同时,奶牛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9%以上,泌乳奶牛年均单产达到7.5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达到3—5家等,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作为国内从事奶牛养殖和牛奶生产的企业,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奶源自给率70%以上,意味着进口要控制在30%以内,而规划的落地,需国家配套政策出台,例如海关对进口配额等的相应管控。”在他看来,《规划》所提出的强化奶源基地建设,无疑会令规模乳企更加重视上游奶源基地建设,更注重规模发展和整体的经济效益。“乳企必须将上游的牧业和乳企自身发展看成整体。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忽视上游牧业的健康发展,路势必越走越窄。”

全球乳业大融合。光明并购新莱特,生产出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端婴儿配方奶粉培儿贝瑞。圣元与法国索迪亚集团合作,投资建设产能高达10万吨的现代化婴幼儿奶粉工厂。贝因美、新希望、飞鹤乳业等乳企也陆续“出海”寻找合作伙伴,布局奶源、投资建设工厂以及研发中心。随着欧盟牛奶配额的放开,全球乳业大融合时代已然来临,国内乳企加快对国际市场布局的步伐必然是势不可挡的。

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国际化发展是大趋势,这与国内奶源建设并不冲突,并且国内乳企要坚持以本国奶源安全为基础,这样在海外投资才会更加安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猜你喜欢

乳企奶源伊利
论区域性乳企产品供应的经验借鉴
乳企纵向一体化不同阶段研发投入的绩效效应比较
乳企价格战:牛奶重回一元时代,一边缺奶一边产能过剩
乳企价格战:一边缺奶,一边产能过剩
天润乳业、合生元、伊利、三元等2015年报披露
伊利的软硬功夫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中兽医药治疗奶牛疾病对奶源安全的影响分析
奶源自有可控是乳业转型提质前提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