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7-02-20焦琳晓千敏
焦琳晓 千敏
[提要]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民办高校本科生基本情况、专业设置等信息资料整理,指出应用型民办高校必须从加强实践技能、优化校企协同创新入手,分析安徽省民办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徽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省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关系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34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安徽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分析——基于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有所变化,传统的精英型教育人才定位也已经向大众化教育人才定位转变。安徽省现有普通高校114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33所,普通高职院校70所,现有31所民办高等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16.7万余人,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民办高校逐渐成为安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围绕“高教强省”、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合肥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应用学科优势初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办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性
(一)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而言,不应该是孤立的教育,而应该与经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地方区域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展开人才培养。因此,高等教育应该结合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高校人才培养,这样对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虽然从宏观的层面上,相同种类的高等院校学生以及相同专业的高校学生是具有一定相同特点的,但是从微观上针对每个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而应用型人才正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学生自己最擅长的方面来进行,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有利的一种教育方式。
(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对于我国的重点高校而言,研究型人才是主要的培养方向,为我国的科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研究型人才并不是其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地方高校应该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为主,而这个人才的方向应该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
二、安徽省民办高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一)调查研究形式。基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成本、效率考慮,本研究问卷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结合的形式。本研究的问卷在基本信息和专题信息部分多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同时,我们还赴各民办高校人才招聘会现场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听取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评价。通过以上调研,为后续数据分析对策探讨提供信息。
(二)样本选择。本研究属于大样本研究,对象为安徽三联学院、新华学院、科技学院、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调查样本数约450人,男女生比例与各专业比例大致相同。次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涉及面比较广,调查样本数约200家用人单位。
三、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一)用人单位角度分析
1、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统计数据显示:7.5%的毕业生在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27.9%的毕业生签约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63.2%的毕业生签约中小企业,0.8%的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0.6%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他占1.1%。
2、用人单位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主观综合素质、特殊能力。统计数据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民办院校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较好,占被调查单位的91.3%;但毕业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不是很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工作态度等主观精神评价总体上是满意,占被调查单位的97.3%。另外,项目涉及毕业生在岗位后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作应变能力等特殊能力,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是基本满意的,占被调查单位的86.3%。
(二)毕业生角度分析
1、毕业生就业后的薪酬水平分析。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月薪大部分在2,000~3,000元区间,占全体毕业生比约为41.33%;月薪在3,000~4,000元区间占毕业生总数的29.47%;月薪在4,000元以上占毕业生总数的5.62%。
2、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对口程度及就业地域。专业对口率达到84%;比较对口占38.20%,完全对口占24.36%;基本对口占22.38%,不对口占15.07%;毕业生主要集中本省就业,服务安徽省经济发展。省外就业毕业生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省、市。毕业就业地域分布特点,一方面与学校地处安徽省,有毗邻江、浙地理优势有关。
3、毕业生对教育教学评价。毕业生对学院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89.7%。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满意程度为“不满意”的占10.3%。说明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毕业生工作岗位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学院还要紧贴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胆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
四、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民办高校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种非均衡集中布局的状态。高校集中分布在合肥、蚌埠和芜湖三市,分布在其他地市的主要是师范院校或由师专升格为“学院”的高校,亳州尚无本科高校。这种不均衡的高等教育地区分布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不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并加大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地方产业为支撑、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求相悖。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因为传统教育思想体制的长久影响,民办高校在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上一直定位不准,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部分地方高校过度模仿重点高校强调学术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部分地方高校则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普通的高职高专一样降低其专业水平,而这是不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
(二)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2015年6月,安徽31所普通本科高校、11所独立学院共设置278种本科专业、1,898个本科专业点,其中国控专业21种、116个专业点,基本专业210种、1,671个专业点,特设专业51种、118个专业点,2016年新增专业135个。专业布点数虽有较大发展,但专业点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文学和管理学四大类。理工科和各类应用型学科专业仍然偏少,学科设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而现在的产业结构是错综复杂的多个产业的结合,这也要求从事这些产业的行业人才必须是跨多个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实际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单专业的人才,难以胜任当前各个行业中的岗位工作。
(三)民办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服务能力不强。安徽高校科研成果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10年来,安徽省高校科研成果与科研经费在数量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每年科研项目超过3,000项,但多数没有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尤其是民办高校没有产生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与民办高校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完善的科研环境有关,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尚待提高。
五、基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来讲,需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这既关系到高校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高校各部门展开各项教育工作的依据。建立人才需求对接机制,持续不断地拓展与学科专业结合紧密的就业市场,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与重要行业、重点建设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等人才需求的对接机制。同时,完善就业工作体制,上下联动推进就业。
(二)设置与发展需求相符的学科专业。在优化与调整学校专业过程中,需要建立与产业结构相符合的专業学科体系。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创新学科建设与管理机制,定期发布专业分析报告,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就业、良好就业为着眼点,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另外,进一步拓展辅修专业门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潜能,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始终坚持“立德、立业、立人”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体、“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用、创”的“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背景,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广泛吸纳地方各行业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等,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相关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这也是建设和发展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