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7-02-20郑小丽丁洁屈济群
郑小丽 丁洁 屈济群
[提要] 民办高校如何通过整合企业、高校、社会资源,从时间、空间、逻辑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基地
本文为中国物流协会课题“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多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研究”(课题编号:JZW201506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一、我国物流业及物流人才现状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状况。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从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07%。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在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物流业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20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8.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5%左右。
在国家的政策方面,国家也为推动物流业的稳健发展方面,颁布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政策,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物流行业得到空前发展。
(二)我国物流人才现状。然而,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却与巨大的物流人才缺口形成鲜明对比。物流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各类学历的人才有43%的供求短缺,15%的人才短缺,8%的严重短缺,短缺人数合计的百分比占到了66%。各类人才高学历的人才最为短缺,本科占到了34%,高居榜首。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100多万人,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自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众多高校相继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由于办学历史短、教师队伍相对缺乏、实践平台较少、实践教材不规范、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等因素,致使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高校物流管理教育现状
(一)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概况。近年来,我国的大专院校开始设置物流管理或在有关专业里开设物流方面的课程,注重培养物流人才。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组合不同专业人才,成立物流研究所、物流研究中心、物流教学研究室。从2002年至今,现代物流教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哈尔滨商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等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
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显示,招收物流相关专业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4%,占全国高校的3.2%;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15.3%,占全国高校的8.5%。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专业已经成了一种高校常见专业。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尤其是对于实践教学培养方面,还远远达不到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高职院校对于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培养目标宽泛、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实训经费投入不足、專业教师缺乏,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错位,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出现困难——从事本专业难、就业后胜任难、签约后稳定难、稳定后高经济效益难以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等。
2、民办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要顺利开展物流实训就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硬件条件,例如物流仓储及配送相关设备以及相应的配套软件,不仅需要相关实训指导书,而且还需加大实训教师的投入。许多高职校没有类似的物流实验室,仅仅通过购买一些物流软件让学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操作,无法进行实际的物流设备实训操作因而教学更多的只能停留在物流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较差。
除了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达不到培养实践性物流人才的要求外,高职院校中在企业中有过实践经验的老师就更加少了,所以老师在进行实训项目布置与训练以及最终实训技能考核上,往往会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出现严重脱节现象。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应该更注重学生就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并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践锻炼,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大都是集中在校内,实训的形式过于单一。
3、物流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待提高完善。学生物流实训的过程也就是对物流各岗位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考核评价的结果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取长补短,不断训练去成为一名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但现在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课大多为考察课程或选修课程,因而实训考核形式通常是指导教师命题和考核,这种方式既缺乏统一的实训考核技能题库和相关的实训技能考核行业标准,也缺乏科学、规范、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实训行评价时,老师是根据学生实训情况自行给出实训评价成绩,没有和学生从业资格要求的技能关联。因此,学生学完后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实训的意义,对岗位技能的各项要求也不能够真正掌握和应用。
4、缺乏物流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评价机制。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的各种实际的问题以及各种技能方面的难题,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反馈及评价机制。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过程中逐渐拥有了大量物流实践经验,从而对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的评价将是最有价值的,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毕业生的回访机制,因而,物流的岗位实践操作也不能及时更新,物流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多年不变,从而造成了目前老师的实训考核内容持续地并且长期的与企业最需要的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刚进入企业时常常有难以适应的情况。
三、对物流教学的探索
(一)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建设。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决定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决不能局限在校园。因此,我们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两部分:校内实践体系和校外实践体系。校内实践按纵向划分为公共教学、专业基础和特色教学、专业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按纵向划分为专业特色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实训教学。
(二)物流实践课程设计。公共教学为后期的其他类型教学提供了基础理论的奠基,专业基础教学是进一步深化的公共基礎的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领域的初步实践,为后期的专业实践打下前期认识与了解,具体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等。专业基础和特色教学提供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进一步深化专业学科的认识。专业基础教学具体课程包括物理学概论、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中心、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国际物流学、采购与仓储、物流规划设计等课程。专业特色教学是让学生实践更具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将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具体的领域,成为专才,是前面所有实践的高度具象化的体现,具体课程包括较为广泛就业方向的课程如公共物流、第三方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和就业方向相对较窄但对从业人员要求专业精细的课程,如化工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冷链物流、企业内部物流和逆向物流等。专业实践教学是校内实践体系的最后阶段,使得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室(涵盖物流文化实训区、物流信息化实训区、收发货实训区、高层货架仓储区、阁楼拣选区、自动化立体仓库区、快递实训区等7个实训区域),购买物流实践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如叉车、立体货架、自动出入库设备、条码制作及识别设备等,软件如ERP、Flesim、Witness仓储软件、进出口单证软件等,使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尽可能地模拟企业运作,对实践感官认识和实操流程理解进一步加深,更加直接地了解自身领域,为以后的深部了解打下中流砥柱的基础。
校外体系内容之间关系及课程设置。校外实践体系的第一步是为专业特色实践。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模块设置应用于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更为直接的模式进行应用并将之命名为“企业专案发展”项目。通过专案项目,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将自身的知识水平及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同时还可以从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也可以为更多的企业储备人才,汇集智慧。在专案项目申请初期,企业通过制定具体的主题或企业目前需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进行项目组组队,提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实施实验应用。如果专案项目偏向工程性较大的,实施难度大的,如跨境电商物流等,由企业提供实验场地进行小规模试验;如若是小型项目如包装设计环节,则企业提供种子资金鼓励项目的具体开展。团队通过自行的项目开发,项目运营及项目实施推广,由企业组织项目的审核。将好的想法或项目进行更为广阔的应用,为企业甚至整体的物流行业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在整个专案项目过程中,学生对整体物流设计和物流思维的培养会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和运用,也会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中与教学知识的区别,真正实现“学为用,用所学”,解决需求与教学脱离的问题。目前的成功应用案例——夏辉物流为创行学生开展的智慧物流项目。
企业实践实训教学作为校外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注重连接校企,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包括参观企业的生产制造部门、仓库、港口码头、集装箱货运站、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以及在校外企业进行第三方物流、货运代理、船舶代理、外贸公司、快递企业定岗培训和至少为期3个月的实习。
(三)多元联动、共建“教学工厂”和“双师制”。“教学工厂”就是在校园环境营造工厂实践环境,教学工厂硬件由企业提供,2~3年后由企业更换,软件、教学工厂设备与企业所用相同,要求设备新颖,甚至引进市面上尚未批量上市的设备。通过把工厂环境带进学校,在学校建立起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环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及开发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实际需要,包括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理论知识适度超前企业现阶段,协助实现企业未来理想,为学生提供完善有效的学习过程,确保有关的培训课程与工业界的需求挂钩,促进学校与工业界的联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鹏.国外物流教育的演变——机遇国外物流教学文献的分析报告[J].物流管理与工程,2010.8.
[2]贾苏绒.高职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设计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3]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