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探讨
2017-02-20刘也楠
刘也楠
[提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分析,并针对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30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作一分析,对其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若干探讨,以供参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规范和壮大。据报道,截至2013年底,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3.7万家,社员115万个,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一)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开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复活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力。但农户的分散经营无法有效地与市场经济对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通过加强政策支持,组织试点和制定示范章程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入21世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农业法》,明确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和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等。2006年10月,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更有四大突出亮点,即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适度规范了组织行为、规定了国家扶持政策、创新了农村经营体制。无疑,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规范发展,对于持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户单独经营,很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且效率低下。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往往只需专注于产中环节,把产前和产后各环节(甚至是产中的某一或若干个环节)都交给合作社的专业人员去做。由于实行专业分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专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随之提高。另外,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业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整合成一体,有利于与产前、产后部门进行有效的纵向分工协作,与横向的各个相关部门开展有效的对接,从而延長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有利于理性经营,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交易费用,以及政府扶持。众所周知,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竞争越激烈,农民承担的市场风险就越大。因为单个的农户难以充分获取市场信息,很难根据季节、地域和农产品供求的差异进行生产或销售。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实践经验相对丰富或专业的营销管理人员,规避市场风险的本领相对较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中采购、统一销售和加工又能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保证交易的秩序和交易双方或多方利益的协调,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费用。
此外,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但政府对分散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难度大,也往往解决不了大问题。如果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扶持农业的一个载体,则就更有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和农业的长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显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政府扶持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问题
如上所述,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很好作用,绩效明显,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财务管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财务关系不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往往拥有合作社的主要剩余控制权,而大多数普通社员对剩余控制权却难以施加影响,正如“委托-代理问题”,普通社员的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退社时,合作社必须退还社员的出资,使合作社的规模、资本金、财务关系呈现出不稳定性。同时,由于生产规模、市场、经营能力的变化,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合作社盈余分配比例、决策权的分配也常处于变化中,往往导致合作社内部财务关系不稳定。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缺乏财务激励机制。目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财务治理目标模糊,缺乏有效的激励契约,不管是对于核心社员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还是对于包括普通社员在内的全体社员在交易量等方面的激励机制都尚待建立完善。而且随着合作社社员异质性程度的增加,少数核心社员对合作社剩余的索取会更加强烈,甚至侵占普通社员的利益。对此,如果处理不好,则将导致合作社业绩下降,整体利益受损。而对于普通社员而言,也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处罚措施,会出现在市场价格较高时减少与合作社的交易量等情况,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合作社的整体利益。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财务监督机制。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内控制度执行不规范,一些合作社虽然成立了财务科、市场开发部、销售科等管理机构,但绝大多数机构人员互相兼任;票据使用不符合要求,费用开支大多数为收款收据,向社员收购农产品时没有专用收购凭证,销售或代理销售产品时,只根据对方要求确定是否开具销售发票;财政补助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专款专用意识差;账簿记录不完善,记录不连续;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不分设,公款和私人现金混放现象也较普遍;一些合作社对货物流通缺少完整的账簿记录,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信息不统一,账证、账账核对不及时。
三、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工作的建议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加以解决: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多边利益主体追求共同利益的多重契约结合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制定科学的财务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利益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坚持以服务最优为前提的相关者利益均衡的财务管理目标,既要促使合作社自身利益的实现,又不至于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只有当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并且不断增长时,才能实现所谓的“广义的帕累托最优”,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壮大合作社规模,才能使合作社内部财务关系有序、可控,进入良性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兼具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的双重特性,因此可借鉴企业财务治理理论,在合作社内部建立财务治理目标机制,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另外,如何有效防范、约束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侵占、损害合作社整体利益至关重要,对于核心社员的约束可通过引入外部理事制度、限定与监督理事长的权利、强制设置监事会或执行监事和有效实施外部审计制度等;而对于普通社员的享用合作社服务交易的投机行为,如任意入社退社,在农产品市場价格变动时任意确定是否与合作社进行交易等的约束则可通过社员资格约束和实施产品质量监督等来实现。
(三)加强对合作社财会人员的培养、培训和定期考核,构建和运行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在货币资金、借款业务、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必须要有一套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实行钱、账、物分管和经手、签收、审批程序;要根据合作社的自身特点和要求,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和内部二级科目;主管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的业务检查指导;对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的合作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对照项目规定的实施地点、内容和规模等,进行检查、监督和审计;对不具备条件设置会计机构的合作社,应委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核算。
主要参考文献:
[1]侯保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J].农村经济,2007.3.
[2]姜长云.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开发研究,2005.3.
[3]郑文凯.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7.8.
[4]廖克勤.基于财务治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目标探讨[J].财会通讯,20l4.5.
[5]刘蕾.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治理机制分析[J].财会通讯,20l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