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雕塑管窥

2017-02-20李玉仓

雕塑 2016年5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空间

李玉仓

人,居于一个多维的空间世界。这个空间世界是普遍关联的整体。

雕塑是一门探究多维空间并赋之以可感知形象的学问,但就其本质,雕塑是对空间世界普遍多维关系的再现或隐喻。

雕塑家是这种关系的发现者,思想者,以“自我”为基点,雕塑家展开我与天地(神),我与你他,我与物质世界以及自我观照四种向度的关系厘判,并把这种关系置入雕塑艺术自身的演化逻辑加以表现。

雕塑即是对这种关系赋形的过程与结果,雕塑的形态即是这种关系的物化。雕塑自身的演化逻辑是伴随人对空间,材料的认知程度和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变革形成的,雕塑及其形态只有在自身逻辑中,才能确立它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雕塑是立意和造物的双重建构,立意,即对普遍多维关系进行提炼概括的理念化过程,意的生成,是雕塑家思想的锤铸成型;造物,即对这种概念性的关系具体赋形的过程,物的生成,是雕塑家对材料,工艺,空间等要素掌握的自然结果。

雕塑既是思想运动,又是物质实在。雕塑的形态包含意态和物态,只有“意”和“物”的高度化合,雕塑才能蜕变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式样。

藉此,管窥中国当代雕塑。

在中国雕塑语境中。相对传统和现代雕塑。当代雕塑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或倾向:

1.雕塑材料及其语义更加丰富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多的材料选择,除了传统材料,像聚苯乙烯,环氧树脂,硅胶等新的人工合成材料日益成为雕塑新宠。即使像竹木泥石传统的自然材料,在新的时代际遇中,语义也变得更加立体丰盈,当现成物品,人的身体,甚至行为本身承载雕塑家的思想时,雕塑材料的泛化及其语义更加耐人寻味。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雕塑史是一部材料试验史。

2.雕塑处在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阶级社会里,雕塑不仅是皇宫,王府,陵墓的装饰和主人地位的彰显,而且成为他们统治教化民众的工具。这成为传统雕塑历史书写的主流。由于军事和政治运动,现代雕塑依然表现出单一的工具性价值。传统和现代雕塑多处于礼仪性,纪念性场所空间。当代雕塑,日益从礼仪性,纪念性空间解放出来,并伴随着大众文化,城乡发展—体化进程逐步向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拓展。大量美术馆,画廊及文体设施场所的涌现,为雕塑的精神弥散推波助澜。

3.雕塑生成方式多样

雕刻和塑造是雕塑传统的生成方式。而当代雕塑,除了沿用雕,塑两种方式造型,焊接,卯结,锻造,织编,组构等成为新的并被广泛采用的成型方法。学者许正龙教授把这种新的雕塑生成方式概括为雕塑构造,并形成系统理论应用于当今雕塑教育。雕塑构造既是对当代雕塑生成方式的总结,也为雕塑进一步开放自身,应对变幻的未来准备必要的基础。

4.雕塑题材中,“物”像明显

神,人,动物是传统和现代雕塑中的主要题材。当代雕塑中,像风雾云雨,花木土石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生活用品与日常什物,甚或大型的建筑,山水等越来越成为雕塑表现的明显题材。尽管在传统和现代雕塑中也有这些“物”像出现,但基本都缺乏存在的独立性,只有在当代雕塑中,此“物”才被赋予充分的主体性,

5.雕塑形态开放,概念边界日趋模糊

表面看,雕塑材料及生成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带来雕塑形态的变化。但深层来看,雕塑形态是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的反映,是时代形塑的结果。这是雕塑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雕塑从体量走向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媒介走向综合媒介,以及雕塑的建筑化,装置性,行为性倾向无不将雕塑推向新的境地。

6.雕塑从视觉到全觉

传统和现代雕塑作品的欣赏,主要诉诸于视觉,即以观瞻。当代雕塑中出现许多与观众互动的作品,观众不仅可以进入雕塑,还可以触摸,依坐,攀爬,有的雕塑干脆就是供观众游乐的玩具。借助现代科技,当代雕塑将运动,声光电,气味,温度等元素置入其内,把雕塑的欣赏推向一个多感官参与的全觉体验时代。

7.雕塑家注重个人语言风格的创立

语言风格是雕塑家对形体,空间,材料,工艺,色彩等雕塑本体要素理解,表达所呈现的自然样貌。受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直接影响,当代雕塑家潜心于雕塑语言范式的创立,他们不仅在主题,题材上严格挑选,更是对雕塑本体要素的研磨精益求精。“我是我的语言”,当代雕塑家这种意识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8.雕塑艺术的国际交流频繁

近些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雕塑艺术的国际资讯与交流变得越来越迫切,方便。世界需要中国,发展的中国更需要世界。中国雕塑家走出去,国外雕塑家请进来,办展览,开讲座,这是在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和艺术研究机构已司空见惯的事。政府和民间的文化机构也常组织国际问的文化艺术交流,

如此来看,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表现出空前的活力。

事有两面,中国当代雕塑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模仿,抄袭时有发生,凸显原创乏力

客观地说,中国现当代雕塑是先天不足的。中国传统雕塑面对时代变革几近失语,泊来的雕塑虽然也曾一度在纪念歌颂伟人英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整体上,还是飘忽游离于这块土地。问题不是它们不好,却是我们只学了样子,拿在手里的武器不會用,直到今天,还有一些雕塑家很少关注他们的方法论和对他们艺术精神进行研究,也对中国的现实视而不见,这就难免在面对自己的向题时不知如伺破茧,模仿抄袭料定在所难免。

2.公主病,抖机灵

当代雕塑中出现一些呆萌可爱的大头人,小矮人,动漫人形象,这些雕塑一般表面光洁精致,色彩亮丽,颇有卖相。也有一些雕塑里里外外弥漫着一种小清新,小情绪,据说还很受一些文艺青年的青睐。这些雕塑总体给人一种无关痛痒,喃喃自语之感。与这种公主式矫情映衬的,还有一些雕塑花拳绣腿,玩概念,抖机灵。当代雕塑强调观念,但不是在玩脑筋急转弯。

3.公共空间的审美暴力

公共空间的艺术最能见出空间拥有者的格调与诉求,是关系最为复杂的艺术,进入公共空间的艺术可以用以统治也可用于解放。雕塑,尤其大型雕塑,常以材质的持久性,空间的三维性,艺术的形象性成为公共空间的视觉和精神焦点,因此,它的审美伴有一定的强制性。关键的问题在于,由于作品生成机制和操作过程中方式,方法问题,公共空间成了部分长官和专家的—厢情愿和审美实验场,这种强暴式的被审美呼唤一场真正韵空间民主。

4.民族的外壳

作为泊来品的雕塑进入中国已约百年,引进来的雕塑的观念,方法,形式应作为工具用于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样,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雕塑,亦应该把优秀的精神,方法,形式继承开拓,用于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的雕塑样式。无论古西,都是一种方法,不比高低。如今的世界前所未有的联系在一起,气候问题,反恐问题,难民问题,核威胁等问题,都是整个人类共同待解的命题。是时侯贡献中国雕塑人的智慧了,而不是动不动就要高呼中国风,民族风。

针对问题,雕塑家应该做些认识上的调整。

首先,明确问题意识和文化针对性,

当代不是单纯的时间性的界定,而更指向精神特质。当代雕塑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它所针对的问题和文化指向。问题意识是对关系的拷辩,现实秩序的诘问。问题思考越深刻,雕塑表现力就越强,文化针对性也就越强。这就不难理解,即使同样的主题题材、材料工艺,同样是当代人的作品,却不能都成为当代雕塑。

其次,树立方法论意识,锤炼语言。

有了问题意识和文化针对性,即雕塑的意态明晰,便容易找到发力点。还要有方法论意识,即怎么做,怎么建立雕塑的物态。对形体,材料,工艺,空间诸要素贯之以“意”,反复推敲物态与意态的匹配程度,注重场所感与在地性,少说,不说废话。独特的语言建构在独特的方法论的基础上,这也关涉雕塑的符号化生成。

再次,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技术型走向学者型。

雕塑家對关系的探问是以生命个体的自我为圆心,逐层推进剥离。离圆心越近,越是生存所必需,也越容易被眼前的苟且所遮蔽;离圆心越远,越有条件洞悉关系的丰富性,也更有条件接近事物的本质,雕塑家须从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向社会意义的人,超越物质的羁绊,探求精神的向度和文化的关联。雕塑家不应仅停留在技术上理解雕塑,应走出雕塑的园囿,了解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拓展视野,从做雕塑的人转向会做雕塑的人,

最后,雕塑家要立足本土,理性看待中西雕塑传统。

中国雕塑传统的厚重和西方雕塑的生猛,让当代中国雕塑家多少有点左右为难,这种情形至今犹在。当代雕塑三十多年的发展,尤其那些已成时代精神符号的雕塑,深刻表明,只有坦诚面对中国当代现实,勇于揭示问题,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中西雕塑传统才不至于成为—种压力,中西雕塑传统是两种不同的资源,只有与中国当下的现实遭遇化合,才能生成新的价值。中西雕塑传统是两种理解,表现世界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国当下的现实语境,它们才不会成为死的教条,而是构筑去向未来的通道。

中国当代雕塑回应的是当下中国人韵生存,精神状态。回应当下中国人与多维世界的关系状态。天与地,物与人,生与非生,己与异己,过往与即将,相互缠绕,蔓延长生。它批判变革中的错乱荒芜,也在批判中自我解放。

照亮雕塑的是雕塑家的思想。

爱和自由把世界照亮,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空间
巨型雕塑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创享空间
写实雕塑
雕塑家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