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吃出辣而不燥的温情

2017-02-20衡洁

新城乡 2017年1期
关键词:川菜火锅口味

衡洁

成都你晓得三

快点喊老板

再冒碗粉儿。

这是成都本土歌手谢帝《老子就爱呆到成都》里的歌词。

粉儿就是肥肠粉儿,配上一个军屯锅盔,土豪点的再加上两个结子,就是成都人滋味巴适得板的一顿饭。

成都本就是盛产“艺人”的城市,这两年本土歌手纷纷开始讴歌家乡,听起来分外亲切,而里面一个绕不开的关键点,就是各种好吃的成都饮食。

春节临近,吃在四方。用味觉去理解一座城市,可能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食物与城市,本就在历史的流淌中相互塑造。孔子说,食色性也。其实有时候,食即性格也。

皇上也在吃川菜

冯梦龙在他的《醒世恒言》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一个区域环境依附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劳动习惯和生存方式,日积月累,产生了区域性的饮食文化。

而在成都平原这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千里沃土上,饮食形成一种特色文化则发源得更早。作为如今八大菜系中普及率最广的川菜,就在这里不知不觉诞生。

川菜的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东晋的《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值五谷,牲具六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但那时的川菜虽然食材丰富,却跟今天的川菜大相径庭——一点都不辣,因为辣椒要到明代中期才传入中国。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期间,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准。

而到了唐代,川菜不仅冲出了四川,还走进了宫廷,并小有名气。

“要打动一个人的心,先得征服他(她)的胃。”李白大概深諳这一点。

他那时已经混到了皇上面前,怎么能成功地露个脸?诗仙没有写诗,而是跑去做菜。他以在四川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酒、枸杞、三七等材料,秘制了一只蒸肥鸭。玄宗一尝之后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这大概是川菜登上的宴席规格最高的一次。

发展到清乾隆年间,川菜的烹调技艺已十分丰富,四川文人李调元在《函海-醒园录》中就系统记录了川菜的炒、滑、爆、煸、溜、炝、炸、煮、烫、煎、蒸、煨、炖等烹制方法38种之多。

近代川菜崛起于清朝末年。由于战乱,四川地区民生凋敝,清政府的“湖广填四川”政策引入众多能人志士。外地官员多自带厨师入川,各大菜系的融会贯通丰富了川菜菜系的风格,味道更具普适性与征服性,逐渐传遍大江南北。

除了川菜,成都小吃也成为了饮食界的一股清流。在晚清,成都饮食业的种类和档次已非常完备,有高档的包席馆、中高档的南馆,也有平民化大众化的炒菜馆、饭铺、豆花馆,更有各种风味的小吃店和小吃挑担摊贩。

虽然现在的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这些老字号已不太受本地人待见,但在那个年代可谓是风靡一时的“网红”,独具特色。其口味之丰富,是其它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拟的。种类之多闻名全国,就连老成都人都不见得数得过来。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子,从腌卤到凉拌,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圆,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种类不下200种。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红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鲜、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种,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品种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变化。

而成都人的性格,就隐藏在这些饮食背后。

豪放江湖与温柔一刀

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成都想吃火锅,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

吃清油的还是牛油的?

牛油的是重庆火锅,清油的是成都火锅。二者的区别,简单形容就是前者是料足味厚的重口味,后者是温柔一刀的小清新。

为什么这两座城市地理位置如此相近,但却会产生不同的口味差异?

这与两地的地域特点有关。重庆山多地少,加上水码头都是各地贩运的牲畜到码头后就地宰杀,所以动物性油价格较便宜,火锅便主打牛油。正宗的重庆老火锅是纯牛油、不加其他油的,吃的就是一个浓郁醇厚。

而在成都平原,粮食作物较多,菜籽油较丰富,因此成都火锅以菜籽油为主,口味更柔和细腻。

有意思的是,这味道上的区别也暗合了两个城市的性格特色。很多人都说性格是吃出来的,不同地域的人饮食习惯不同造成了人群不同的性格。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重庆火锅发源于码头文化的棒棒军,是“草根饮食”。因此火辣粗犷,风格豪放,都是“苍蝇馆子”,开在街头巷尾防空洞,压根不在乎用餐地点与环境。重庆山城浓郁的江湖气息也让重庆崽儿性格脾气火爆,不拘小节。电影《火锅英雄》里的重庆同学们一言不合就开打,这绝对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成都人则因为自然条件的舒适,天生没什么危机感,做事不紧不慢,追求享乐安逸。对于吃这等大事,更是马虎不得。因此成都火锅讲究的是清新与精致。成都火锅店堂敞亮,装修高档,哪怕是到了成都的重庆火锅,也是要靠高大上的门匾撑场面。

这几年成都的火锅更是奔着主题餐馆的路线去发展,管它牛油清油,都以“吃了火锅身上闻不到味儿”为豪,以搭配成都人民的小清新。火锅这么一个带有浓浓市井味儿的吃食,硬是在成都“成功转型”。

这甚至从火锅店的取名上都能看出两座城市人民的不同性格和喜好。成都火锅多走文艺风,“花开滕蔓”“清心”“四季锅”“五厨”……重庆火锅则是简单粗暴的“莽子”“胖子”“二娃”“黄姐”……

城市性格和饮食之间,竟配合得如此丝丝入扣。

然而,成都的温和精致又与江浙的甜糯软语、广州的老火暖汤不同。它骨子里始终有一份辣椒带来的刚毅打底,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

有一个段子,说男人晚上回家晚了,一敲门,广东女生尽管心中不悦但还是会去开门然后放好洗澡水;江浙女生傲娇小公主根本懒得去理;重庆女生一阵乱骂,骂得你想寻死,但是15分钟后保证俩人都钻进被窝;只有成都女生会温柔地说:“回来了嗦?你还回来爪子喃?耍三,耍够了才回来三……”结果到凌晨5点还没进门。

这就像成都的代表美食里,固然有蛋烘糕赖汤圆叶儿粑这些不辣的、大众接受度高的小吃,更有鸡丝凉面伤心凉粉夫妻肺片这些麻辣的选择。

外柔内刚,辣而不燥。谁用谁知道。

来成都,做一辈子的吃货

成都人是好吃之人。

有这样一种说法,来形容各地的“吃”:北京人吃面子,图个自尊;上海人吃情调,显示高雅;广州人吃材料,讲究本味;成都人吃味道,追求口感。

成都人对吃特别有感情,不管这菜那菜,好吃就是好菜。对吃的热情,可以用“投入到底”来形容。“开宝马的和骑自行车的,都能钻到一个苍蝇面馆里面吃面”,这说的就是成都人在美食面前的不拘一格。

“听说高新区新开了家吃鱼的,味道好惨了!”

“那走三,今天下班就切!”

這种热情可以推动他们今天开车到郊区双流啃个兔脑壳,明天跑到郫县称斤“蒋排骨”。但凡哪里出了家新的美食,成都人都会想着跑去尝一尝。

也正因此,尽管成都餐饮业高度发达,竞争激烈,但新店仍然层出不穷——这里没有论资排辈、高低贵贱,只要味道好,很快就会有出头之日。

但凡到了成都的外地游客,无不对成都的川菜、小吃满怀兴趣。到了成都不吃美食,总让人有入宝山空手而回的感觉。所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到成都,做一辈子的吃货。”

有这样的动力推动,成都饮食一直就没停止琢磨的脚步。

这些年来,成都迎来了大发展。国际知名企业将研发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等大型支持及运营中心纷纷由一线城市迁移到成都,各路人才也随之而来。截至目前,有271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其中202家是外资企业。这除了给成都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意味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包容开放。当外来食客变得越来越多,调整创新也就势在必行。

其实成都的馆子一直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积极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地区的优秀烹饪要素,尤其是各地优质的独特烹饪原料。川菜的精髓,就是百菜百味,一菜一格。上世纪90年代,“粤料川烹”“海鲜川做”曾风靡全国,沸腾鱼、香辣蟹成为各地众多成都餐馆的当红菜。

但川菜的麻辣也有被诟病的时候。传统川菜多用干辣椒来调味,但是干辣椒易上火,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今人们开始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口味变得清淡,所以川菜的味型也得适应时代的变化。

于是逐渐催生出了新派川菜。新派川菜在保持了川菜一贯的味型特征的基础上,无论食材还是味道都进行了改良,吃起来清爽不腻,小麻微辣,更加营养健康。现在成都街头涌现出的各类川菜私房菜,以及新式川菜馆,大多是走的这个路线。

然而成都人并不介意。新事物很快内化进他们的血液,变成觅食路上的日常。

一蔬一饭,酸甜苦辣,皆是生活。

猜你喜欢

川菜火锅口味
火锅
翠花,上川菜!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五花八门的火锅
火锅飘香
川菜资格人
口味重
自制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