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
2017-02-20杨洋
杨洋
有一次我在沈阳机场登机去厦门,大家登机半天,飞机也不飞。原来有一个病人全身插满管子,躺在后舱吊床上,需要等待一个医生随行。有些同胞就开始嚷嚷:“怎么能让全机的人,等他一个人!什么呼吸道不好?那就调好了再上飞机呗!”接着有人喊:“让他们(航空公司)道歉!”有人则不屑地咕哝:“道歉就算完啦?”有人说:“让他们赔钱!”结果还是有人不屑:“赔钱就算完啦?”
这最后一个声音,常常让我迷惑。还有一次我坐在一个小饭馆里,听见一个女客人怪调料太硬,一个女领班一边换料,一边道歉,但客人不依不饶地嚷道:“道歉就算完啦?”我的困惑是:在类似的利益冲突下,如果道歉还不算完,赔钱也不算完,他们还期望什么解决之道?
“我们不接受道歉”这样的声音,不知何时,竟然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社会意识流”。因为说得痛快,常常引起一片喝彩声。但是,这样的声音,痛快是痛快了,不过痛快的事情,常常会酿成蘖果。
曾几何时,邻里市井,是这样的风情:当人们闹下大祸,比如发生了交通事故,或者自己的孩子打了人家的孩子,加害一方常常会拎着水果饮料的,去看望被损害一方,说说道歉的小话儿,被害的一方再大度地大手一挥,常常化敌为友也说不定。但是现在,这一市井风情早已不见。当类似的事件发生时,加害一方的表情常常是冷漠的,没有强词夺理已经算是好的了。加害方通常的反应是:让司法机关公事公办吧。他们不道歉,除了个人修养问题,还因为他们看不到道歉的功能何在。在“我们不接受道歉”这样的文化之下,做错事一方会本能意识到:道歉,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意味向对方示弱,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还会被人抢白几句。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一方不接受道歉,另一方就不会道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冲突的升级。不接受道歉的态度,最终只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因为它的进一步逻辑,就是“得理不饶人”,比如疑问“赔钱就算完啦”。这样的思维之下,解决纠纷的机制就会失效,社会就总处在争吵之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我想,“不接受道歉”的内在邏辑,其实是“绝不宽恕”。
提倡宽恕,确实解决不了这样的疑问:道歉就算完了吗?事件常常如此:道歉常常不能平息另一方的不适。但是,冲突与误会,总要找到一个方式解决。一方道歉,一方接受,这样的规则,不仅仅是为了平息被道歉一方的伤害,还是保证双方都体面地退出纷争的一个方法。是人类在数千年的人际冲突中,自然总结出来的一个生存之道。接受道歉一方,内心并不会很舒服。如果很舒服,那就不叫宽恕了。
问题就在于:不道歉,不宽恕。这样的文化,使社会整天个处于紧张之中。而一个长期紧绷,无法舒缓的社会,最终就会撕裂,不安定。
道德与法律,实际上都是解决冲突的规则。而不道歉的文化,一旦渗透进道德与法律,这个社会的微小冲突,其运行轨迹只能向上升级。
道歉与宽恕,其实犹如社会的血小板。当创伤发生时,血小板可以止住流血,但不能解除痛苦。然而,这毕竟避免了一个人因失去了血小板,一点细小的伤口也会流血不止,直至死亡。
因此,两千年前的孔夫子才感叹了一句: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图:付业兴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