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例”,比春节还重要

2017-02-20潘茂溪

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粤西巡游

“年例”,比春节还重要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谓是最热闹隆重。然而在粤西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粤西第一大节——年例

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年例主要流传在广东茂名全境与附近的湛江,在广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见。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实际上“年例”只是具有同一地域特色的节日的通称,并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习惯把年例称为年例。茂名、湛江市区和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其他地方习惯称谓各不相同,例如,雷州叫游人或元宵,徐闻叫上军坡、闹军坡或游神,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

不过,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每逢年例当天,这些地方乡村城镇都是热闹非凡,茂名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一定会赶回家团聚。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的其中一个特点是举办时间不固定,这个不固定是指在粤西每处地方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从时间跨度来说,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是在同一日的。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二月廿八日才做年例。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每个月都会进行。另外,除了春节,还有所谓“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

起年例 正年例 年例尾

年例主要由自然村或宗族组织,也有由地方相关部门组织的。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费用一般由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以前或现今的部分村庄按男丁人数收钱,俗称“人口钱”。

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也有部分村庄只有一天,分为游醮,摆醮,醮尾。

起年例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各路神仙享用,叫做“摆宗台”,又名摆醮或者摆忠。它是“年例”中最传统的项目,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头戏。所谓摆宗台,各户选取家中最肥的大阉鸡,做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脖子要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鸡嘴里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巡游的时候神将要莅临的方向。旁边添上一刀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俗称“三牲”,为摆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供奉在八仙桌上。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摆宗台多安排在夜间进行,这是延续下来的习惯,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集中在一处一起拜神,所以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铺在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全村人的同心结,和驱魃迎神的红色阵地。然后大放鞭炮,整条村都沉浸在炮声和销烟声中,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正年例

正年例当天最热闹的事情,自然就是“菩萨巡游”也叫“游神”、“游醮”。

巡游时间一般是年例的当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尽相同。而游神的队伍,是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各种方法组成的。有负责担彩旗的,有负责抬鼓,有负责敲锣打鼓的,还有许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萨的村民更被大家认为是幸运儿,因为大家都相信抬菩萨来年会得到菩萨的保佑。这样一队庞大的游神队伍在村中游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壮观。

“游神”之前,先放三响鞭炮,队伍从庙宇出发,巡游的神袛根据各地供奉的神灵,有风、雨、雷、电、水、火,以及财神、灶神、土地神等道教诸神。也有关帝、康王、华光、冼太夫人等地方诸神;巡游队伍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号、唢呐、锵、锣鼓等相随,沿途各家燃放鞭炮以迎神,而在摆宗台前驻足瞻拜,道士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画符念咒语,把鬼魅收到一条纸船上,也叫“封船”。在各家拜祭、道士祭祀之后,方可继续前行到下一个“摆宗台”的地点。

除了“游神”,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飘色、木偶戏、跳花棚、八音、舞狮、舞龙、睇大戏、放烟花等等。其中睇大戏无论白天晚上,观众多少都要进行,因为传统习俗上来说是供神观看。部分地区还有添丁的“贺丁”习俗,或为游灯,或将灯悬挂于村庙。

正年例除了巡游,最重要的还有所谓的“吃年例”,也就是年例宴客,这也是粤西人过年例的重头戏,是年例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摆放了一阵以后,又丝毫无损地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人大鱼大肉大食一餐。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来越隆重、热闹。一般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十几二十桌。

吃年例是为了庆祝旧一年的顺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祈求旺盛的人气。做年例是谁家客人多,客人级别高,门口停放的小车多,主人的面子就大。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来。来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从没听说,随着亲戚或朋友来的,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就要烧纸船“送鬼”也名“清醮”。道士先是边走边念咒语,然后拿来纸船,大喝一声:“请上船!”意味着附近的鬼怪都挤上了这条纸船。紧接着,道士身后的吹喇叭手“呼啦”一声吹响了喇叭,那道士似乎被吓着了一般,捧着那“船”,打着趔趄,惊惶地往河边跑去。到了河边,那道士就把这“船”往河里一扔,点着纸船,鬼怪就被烧死随“船”给漂走了。意味着这年这里的人们将不会受鬼怪的骚扰。最后大家将菩萨送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年例的起源来历

一个如此热闹与内涵丰富的民俗节日,总会引起一个思考,就是他到底是怎么来的?和春节过年或者元宵又有什么关系?现在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说:相传粤西“年例”是由元宵节、庙会、粤西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衍化出的节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日子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二说:年例和冼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冼太夫人是南朝陈、隋朝期间的历史人物,粤西民间崇敬的著名女英雄。年例活动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

年例的“年”字的解释,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唐朝之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对年例的历史记载,最早的资料现在可以上溯到宋代,在宋《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这是茂名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之后年例的描述大量出现在历朝的县志与府志之中,如光绪年间的《信宜县志卷一·舆地志十风俗》中的记载“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光绪《茂名县志卷一·舆地志第一风俗》:“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光绪《高州府志卷六·舆地志六风俗》“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民间多建平安醮,设蔗酒于门,巫者拥神疾趋,以次祷祀,掷珓悬朱符而去。神号康王,不知所出。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帜,朱蓝其面,衣偏裘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参岭南杂记、道光志、电白志。”粤西各县对年例的记载,为年例历史留下佐证。解放后年例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而且越来越隆重热闹。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不仅仅是简单的“驱鬼纳福”敬神活动,蕴含的宗族认同和村际交往、人际交往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结,是当地农村典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再加上年例中的游神、摆宗台、各种表演、贺丁、宴客、睇大戏等系列仪式,体现了民间习俗的多元性,以及“多神崇拜,和而不同”的传统价值观,保留了粤西地区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于研究当地社会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所以茂名与湛江吴川的年例先后被列入第四和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理/潘茂溪

猜你喜欢

粤西巡游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龙马”巡游
新突破!105天出塘14支/斤金刚虾!恒兴欲在粤西对虾养殖赛道中掀起新浪潮
以生鱼料撬动市场!湛江珊瑚在粤西淡水料市场要发力了
粤西地区非遗展示空间“活态化”设计策略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农机装备巡游展 有创意更有深意
走马上任
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粤西年俗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