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价值不可以“钱途”论
2017-02-19夏天
少先队研究 2017年2期
读书价值不可以“钱途”论
“寒门难出贵子”“读书无用”一类的论调隔段时间就会冒出来。持此类论调者大抵是通过“钱途”来评判读书价值的,认为走出校园,进而找到一份体面又高薪的工作,才称得上“学有所成”。这样的标准不仅狭隘,而且一点也不客观。实际上,任何年代都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读书人,他们可能因郁郁不得志而枉自嗟叹,也可能因另辟蹊径而闯出一番天地,这在本质上都是个人选择。如果非要将读书与“钱途”挂钩,进而得出读书“有用”或“无用”的结论,实在不太靠谱。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区别于“技”,意味着求学读书的最终指向,绝不是停留于教人技艺、使人谋生的物质层面,而是使人识道、求道、悟道,意在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充实强大个人内心。杨绛曾做过一番比喻: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这笔精神财富,足以让人受益终生,根本无法用物质衡量。
所谓成功人士,不见得都是读书人,但读不读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究竟能够走多远。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浅阅读的习惯,助长着人们的内心浮躁,很多人感慨甚至连大学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将这股风气扭转过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校园守住精神高地的定位,人们摒弃功利化思想,让“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屹立不倒,让更多读书人“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北京日记》2016年12月2日 夏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