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论语》中的新闻素养

2017-02-18孙旸王亮

新闻前哨 2017年1期
关键词:论语对象素养

孙旸++王亮

《汉书》中有“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的句子。把素养提到了国之重器的高度。新闻素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底线原则,是应该终身奉行的规范。如何学习和提高新闻素养,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时刻思考,时刻秉持的问题。在学习和提高新闻素养的同时,我们应该杜绝那些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吸引眼球而和新闻素养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行为,我们应该对采访对象给予足够的尊重,我们应该对报道的后果有足够的预判,我们应该对稿件和评论的分寸有准确的把握。这些事情并不是今天提出的新问题,早在2000年前,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具体而深入的探讨过相关的问题。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这段话是《论语》中最重要的论述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这句话也应该是新闻从业人员反复阅读,谨慎思考的经典之一。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了一起东北虎伤害游客的事件。事件中,一名女游客不幸身亡,另有一名女游客受重伤。而这两名女游客的亲人,在汽车内目睹了这一悲剧。

事发后,有部分媒体对伤者的个人身份,家属身份展开人肉搜索,并在事情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猜想。而这些猜想和东北虎伤人事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恕道是核心内容之一。“恕”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是5000年中华文化不中断的重要精神来源。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中,如果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能多一点恕的精神,多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头,就不会对被害人的家庭关系做无谓的猜测,对被害人的伤口照片没有处理就公之于众,脱离新闻事实去制造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恕,意味着我们对被采访者多一些客观的关注,多一些人性的关心,也意味着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去芜存菁,回到新闻事件本身。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作为一部成书于2000年前的著作,《论语》中鲜见奇闻怪事和迷信的内容。客观、真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能看到一些故弄玄虚标题或者稿件。尤其有一股文风要不得,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观众们看个三五分钟就知道结果了,非要自说自话的试图把观众往玄幻的方面去想,然后又自作聪明的把主题拉回来,最后自娱自乐的结束。这其中当然有因为播出时间的要求而硬塞进去的内容,也有主观上试图用某些超自然的东西混淆观众视听的用意。

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就是对不可知论的反驳。作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媒体,任何时候都应该秉持客观原则,不故弄玄虚,不混淆视听,减少干扰性内容。在2000年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很不健全的时候,孔子就能提出“不语怪力乱神”,体现了他超越时空的认识观,这种观点到今天仍然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

媒体的监督职责,要求我们对不良的人和事,应该予以及时的报道和批评,并通过我们的报道和评论,警示和引导社会。这是媒体的天职,是媒体素养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在一些法制报道中,涉及到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的时候,使用词语不恰当的情况,时有发生。至于利用公权力进行人肉搜索,更是超越了新闻道德和新闻素养的行为。

有一部名为《搜索》的电影,女主角因为在公共汽车上没有给一个老人让座,被一位实习记者偷拍下来。这位实习记者供职的媒体推波助澜,将这一事件恶意炒作,最终导致女主角跳楼自杀。这是典型的“以言废人”的案例。主角没有让座,最多是个道德问题,但是媒体却把这件事无限放大,毫无顾忌的侵入对方的私生活,最终导致当事人自杀。这种滥用公共资源,滥用媒体影响力的行为,是应该被制止的。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对自己报道的对象,有兼爱之心,有恻隐之心。就能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子张》

子贡这段话的意思是,商纣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像后世评价的那么坏。所以人不能被舆论推到恶的那一面,会造成“天下之恶皆归焉”的局面。在新闻评论的尺度上,我们更应该从《论语》的这段话中,感受到公正客观评论的重要性。

某台曾经制作过一篇名为《高考天问》的新闻。对这则新闻的评论,各类媒体发表了不少。这则新闻之所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主要是因为其中使用的语言,大有把高考置于“天下之恶皆归焉”的境地。这显然是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准则的。

事实上类似的电视节目还有一些,比如,我们会在某些娱乐新闻里看到,说昔日女神,现在变成了个胖子,明星嫁给了平民,以及类似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语言的标题和内容。还有在描写某些对象的时候,对对象的外貌、身高、家庭背景、学历等内容,使用了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语言。这些做法,都会让被采访对象或者被描写对象带上某种社会标签,从而陷入“恶归焉”的境地。

《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就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句子,《论语》的这段“君子恶居下流”的论述,是对人言可畏的完善。这段话清楚的指出,如果社会舆论把某个概念强加给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会被这个概念压制一辈子,甚至数千年。商纣王、隋炀帝在某个意义上都是这种“恶归焉”的牺牲品。

为了做到客观真实的报道,为了不让被报道人背负并非本人的善或恶,就应该力争做到“君子恶居下流”,这句话既是对被报道者说的,也是对报道者说的。报道者本身应该恶居下流,培养浩然正气。只有正了,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客观真实,才能不把自己或者报道对象,置于下流的境地。

《论语》的这段话,既是对新闻从业人员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对新闻从业人员方法论的指导,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阳货》

原意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模样,这样人,没有什么仁德可言。

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有这样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当我们表扬某个人或事的时候,有过于吹捧之嫌,结果当某天这个曾经被过度吹捧的报道对象哪怕有一点点负面报道,都会对媒体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这种事情在娱乐报道中最常见到。

说到底,巧言令色本质上还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文化自信,才不会过度包装,才不必哗众取宠。文化自信,才能做到醍醐灌顶。文化自信是一切新闻实践的指导纲领。

要主动的在工作中实践文化自信,就必须主动了解吸收优秀文化,并用这些优秀文化指导我们的工作。诚如《论语》中说的,“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之十五》

汉语是一种极其发达的语言,表现力丰富,表现手段多样。与之相应的,汉文文献也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先秦诸子的著作,文字上多数简洁明,一方面是当时的汉语没有后世发达,另一方面,也是先秦諸子都赞同孔子提出的“辞达而已矣”。不必过度修辞,不必过度描述,不必过度拓展,“辞达而已矣”。

现在的许多新闻报道,上来拉拉杂杂说了半天,连新闻的基本要素都没有交待清楚,却喜欢用上一大堆形容词来介绍自己报道的人或事。这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与之相对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贫乏现象比较突出,说女性美,只懂得“女神”一个词,形容男性,也基本上只有“小鲜肉”一个词。不管是语言贫乏,还是不当修饰,都是不“达”的表现。要做到“达”,还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来寻找答案。比如对女性的描写,《楚辞》就是很好的借鉴,而描写男性,则可以参考《世说新语》。

关于古代典籍中有益于媒体工作者提高媒体素养的论述还有很多。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大浪淘沙后的古代典籍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财富。当我们在工作中有困扰的时候,不妨求助于传统文化,在和古人的对话中,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湖北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

猜你喜欢

论语对象素养
神秘来电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