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在身上的传统与现代

2017-02-18春桃狐狸

中华手工 2017年1期
关键词:织布机丝绸古人

春桃狐狸

艺与术,工与艺,服饰与礼仪,都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通过传统材料与工艺在服装上的表现,去认识和发现适合现代中国人的着装与生活方式。

从前的时光很慢:四季缓慢地变幻,生物缓慢地成长,我们也在缓慢的时光里反复雕琢自然赐予的材料和静静地领悟技艺,让它们变成手底线、梭中纱、机下布、身上衣……

一定没人衡量过这样的时光有多漫长,漫长得让技术变成了艺术,让生活成了文化,并成为中国人穿在身上的历史,也是最具象、最亲近、最美学的历史。

抵抗促成的交流

百余年之前,中国从封闭自我转向面对世界,伴随这股浪潮的,有不少矫枉过正的声音,似乎唯有把传统砸烂、把过去抛弃才能重新追赶上世界的步伐。然而,真的砸得光、抛得下吗?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就曾说过:“每一种文化都与其他文化交流以自养,但它应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它很快就不再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去交流。”

所以,在我们的服饰文化领域里,中外、东西并非全然是“差距”,更多的是“差异”。在当下的时尚界和网络里,掀起了一阵阵呼吁回归传统的浪潮,国内与国外均是如此。因为没有哪种文化可以忍受空虚,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着装。

于是,如今这代人一肩担负起找回被砸毁的过去的职责,一肩担负起重新诠释传统的使命。也许,继承并创新,才能重塑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中国服饰文化。

材料的探索、技艺的臻备、美学的融合,这些都是过去的人们用无数时光缓慢积累的知识,如今只能匆匆找回。但好在,只要有光亮就有希望。

5 000年前,在良渚文化的遗址里就出土了完整的腰机配件,大都用青玉制成,木头件早已腐朽。这种最原始的织布机原理十分简单。使用者双脚蹬着一头,腰背撑着另一头,然后双手翻腾就可以织出几十厘米宽的窄布。人,也被视作了机器的一部分。更神奇的是,无论是相隔万里的东西方,还是只隔着一山一水的两个民族,都有这种简便而有效的织布机的身影。即便是现在,仍有一些山区还在使用着。

与此相比,用织布机织出的丝织物其实在仰韶文化遗址里就已经出土。如今我们身穿棉布、化纤服装,殊不知丝绸才是伴随中国人最长时间的伙伴。很多人好奇,与我们熟知的那些用来标记文明的物质相比,丝绸究竟优胜在何处?

玉器,可能是偶然发现的;石器,可能是由于击打产生的巧合;陶器,也可能是黏土被烘烤后的恍然大悟。唯有丝绸不同。

育蚕、种桑、取丝、造机杼做衣—每一步,都需要人力的参与。这不仅仅是智慧,还有经验,更重要的是创造。这是农业、工业以及艺术的结晶,没有什么比这样一整套过程更能考验当时的文明程度。

由科技推动的历史

战国晚期的江陵马山楚墓,位于我们从《三国演义》里听过的荆州。墓主是一位中年女性,令人惊叹的是她的丝绸宝库几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最惹人注意是一块已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时期的提花图案。

古人是如何织出这种有图案的布呢?这需要先给织布机“编程”。一片片综片记录着每一次抬起经线的不同,只要将所有综片都抬起过一遍,就织好了一个提花单位。有时我们会看到织布的人脚都在忙,踩踏着下面的竹竿,一般就是用以抬起密密麻麻的综片。而马山楚墓出土的这块长度仅为5.5厘米循环的提花图案,经分析需要143片综片,踩下一个踏板才能控制一片综,143片综片一字排开远远超过一台织布机的宽度,这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所以古人用力学知识设计了传动装置以达到省略踏板的目的。

你以为织布制衣只是一个美学设计的问题吗?其实,它是由科技推动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里最值得提及的就是那两件素纱襌【dān】衣,每件都不足一两(50克)重,即使握在掌心里也不易被发现,果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做这样的衣服,首先需要又细又韧的蚕丝,而这又得将家蚕品种改良,种出高质量的桑叶,并不断改进缫丝技术。这需要一代代人的耐心和磨练。

而另一个案例,是乐器—一架汉瑟。如今我们使用钢丝弦,而古人用的却是丝弦,所以乐器才会叫“丝竹”。制作丝弦要用未脱胶的生丝,爽滑强韧,我们现在所用的丝绸都是脱胶后的熟丝,柔软顺滑。将很多根生丝用纺车纺织成线,便可以做弦。那架汉瑟,用了292根生丝才纺成直径不到2毫米却粗细均匀的弦。将丝纺成线的过程叫做捻丝,是一切织物最基础的工序,它的成熟显示了当时的中国在纺织上的技艺已不輸于现代。

而这些,都是发生在2 000多年前啊!难以想象在如此遥远的年代,古人的纺织技艺竟达到如此高度。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古人倾注了难以想象的努力,横跨了不可逾越的科学鸿沟才得以成就的。

法门寺金光灿灿的地宫、南宋少妇满是轻罗纱衣的墓室、敦煌石窟、明代皇陵……每一处被发掘的历史之地,都在告诉我们,先人曾穿在身上的丝绸就是杰出的文明!

春蚕依旧到死丝方尽,锦缎依然织成千般巧。有人概括旧时中国人的生活,用了四个字—男耕女织。这不仅仅是古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分工,更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生活方式、文化根源。从“茹毛饮血”的时代里懂得审美,逐渐成为“峨冠博带”的礼仪国度,服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解读过去、朗读未来。如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所说:“传统并不是现代的对立面,而是现代的源泉。”

最直接的文化符号

服饰,是最直接的文化符号。不同时代里的权力斗争,意识形态的转变,审美潮流的交汇,都在它身上有所表现。

如今已没有什么文化可以在真空中成长,东西方长期互相碰撞着,彼此的不同让我们互相吸引,成为交流的动力。在我们的世界里,古今的时光也在穿梭着,“寻根”也好,“复兴”也罢,悠久的历史都是掘之不尽的宝藏。

现代文明的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摒弃并忘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尽情地享受现代文明的种种便利。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在坚守传统,他们游走于快与慢之间,用传统的技艺与材料搭建起两个世界的桥梁,寻觅真正适合中国的服饰与生活。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不少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触,有时看着漫长而灿烂的历史会有点手足无措,“文化自觉”是有了,却少了点“文化自信”。于是有些人选择踟蹰不前,总觉得准备得还不够好;有些人则积极向前,不怕出错就怕迟到。我不知道哪种是对的,因为只要时间还在,世界就永远没有盖棺定论的那一天。那么,就选择相信“此刻永远是最好的时刻”吧!

猜你喜欢

织布机丝绸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又闻机杼声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织布机
青裤瑶的织布机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