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
2017-02-18管志华
管志华
目前,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进入了“三一二”模式,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主力军,对国内生产总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发展基础差,城市化水平低,各地市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研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现状
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根据河南省2015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961.67亿元,是2013年的112.9%;在全国第三产业增長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24%,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为13753.27元(2013年为12195.69元),比2013年提高了12.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有449315个,占河南省总法人单位的60.05%。
由于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布局也由原来的分散形式逐渐向聚集形式转变,目前处于集聚和分散并存状态。近年来,河南省已有不少地市建立了产业集聚区,由于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产业的结构升级,增强河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二、河南省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体系构建
根据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及前人的研究经验,本研究选取以下十五项指标:GDP(U1)、人均 GDP(U2)、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U3)、第三产业增加值(U4)、第三产业就业人数(U5)、第三产业企业数量(U6)、第三产业贡献率(U7)、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U8)、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U9)、居民消费水平(U10)、城市化水平(U11)、科技经费占 GDP 比重(U12)、政府财政支出(U13)、服务密度(U1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U15)。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5),对所选具有代表性指标进行数据收集,运用spss20.0软件对河南省18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分析。通过KMO和Bartlett 检验得:KMO检验值为0.729,自由度为1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p=0(﹤1 ),拒绝原假设,接受零检验。说明选取的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解释总方差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得: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而且这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994%,说明所有原始变量数据的变化基本可以由前面三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代表。因此,提取前三个因子,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7.260,3.928和1.410;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8.403%,31.189%和9.403%,方差贡献率代表了主成分对原始指标信息的解释能力,即第一主成分的解释能力为48.403%,第二主成分的解释能力为31.189%,第三主成分的解释能力为9.40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8.403%,79.591%和88.994%。
通过spss软件计算所选指标体系的公因子方差、碎石图以及成分矩阵和成份得分系数矩阵,根据该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写出因子得分表达式如下:
式中, 表示指标原始数据 经过标准化处理后所得数据, 表达式为: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变量的标准差和均值。
在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时,为了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本论文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主成分总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对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E。第一主成分的权重为:54.34%=48.403/88.994*100;第二主成分权重为:35.06%=31.189/88.994*100%;第三主成分权重为:10.60%=9.903/88. 994*100%。因此,河南省18地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表达式为: ,可计算得分情况。
第一个因子的得分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其得分越高,说明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越大。其中,只有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南阳等5个地市的得分为正值,说明这5个地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而其余得分为负值的地市其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小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第二个因子得分反映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水平,其得分越高,说明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越高,其中,有郑州、洛阳、鹤壁、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等8个地市的得分大于零,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其余地市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水平较低。
第三个因子得分反应第三产业的科技及环境投资状况,其得分越高,说明第三产业的投资状况越好。其中,有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濮阳、许昌、南阳、济源等地市的得分大于零,其余地市得分均为负值,说明这9个地市的第三产业科技及环境投资状况相对较好。
由各地市三个因子的得分可得,看某一方面,河南省18地市大三产业发展相差并不是很大,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的地级市数量和达不到平均水平的地级市基本持平。从综合得分可以计算得,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和驻马店等10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大于零,说明这10个地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超过了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而其余8个地市的综合得分均小于零,说明他们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平均发展水平。
三、关于河南省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河南省产业结构层次。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省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为此,应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河南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竞争力上都不具有优势,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激活高新技术开发区,提高其竞争力。加大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费用和自主研发能力;充分利用全省的科研能力,并与省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其科研实力进行技术攻关;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河南省应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不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
2.引导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业结构体现着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而劳动力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使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增加,这样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很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如果这些劳动者在当地不能找到其他的就业岗位,就有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外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剩余劳动力往第三产业部门转移。
3.突出发展重点行业。根据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想要将其所有行业同时提高到较高水平具有较大难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优势,确定部分行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实现重点行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结合河南省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实际发展情况,可以将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作为发展对象。
4.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地区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强弱。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因此,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应该注重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要加强第一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和机械化,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品质的第一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通过第二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