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琴,家长是关键
2017-02-18吴骏柴林
吴骏 柴林
就像每支玫瑰都有刺儿,快乐不能脱离痛苦而单独存在。少儿学琴也是如此,做到原先做不到的事情获得成就感,超越自我,是快乐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挑战新事物,也能得到成就和满足。但这些快乐只能扎根在有纪律、不断深入地练习的基础上。
请对照以下10个条件,如果您和孩子具备其中6、7个以上,就能经常获得快乐了。
一、家长和教师个性乐观
快乐学不来,但可以传递。快乐学琴的最佳办法之一是在“快乐人”的身边学琴。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处世和处事态度,传递对音乐的热情,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孩子遇到学琴中的困难施以援手,不在一旁制造和传递负面情绪。
二、家长的期待值比较现实
现实的目标之一是让孩子成为终生的音乐爱好者。作为阶段性成就的考级和比赛,处理得当的话,也能带来快乐。但考级不应该是学琴的唯一目的。学琴的动机应该是多样的,并且构成一张“动机网”。
一些家长对音乐、音乐教育、音乐职业有很多误解,对孩子学琴的短期结果期待较高,因此给孩子施加了很多压力;有的家长过早考虑孩子是否进入音乐职业而陷入焦虑中难以自拔;有的家长用“学琴有什么用” 的问题反复折磨自己,似乎学琴是为了追求马上就看得见、摸得着的“用处”。
还有的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给孩子很多压力。这很可能是错觉。有专家认为,演奏天才仅占人群中的七万分之一(请参阅本刊2015年5月《我的孩子是音乐天才吗》一文)。并且,这些“天才”想要获得音乐职业的成功的话,也还需要很多因素。假使过早给予孩子过高的期待,把成年人的功利心掺杂进来,自然会破坏孩子纯真的快乐。
三、学琴前孩子就有多方面的基础
学琴需要各种能力,包括生理、情感、认知、人际等方面的基础。学琴前儿童的早期开发做得好,学琴就会相对轻松。例如,在生理方面,大脑对肌肉有较为准确的控制力,是演奏的基础之一。建议家长学习关于精细运动的知识,及时帮助孩子发展相关能力。又如,在阅读敏感期帮助儿童发展出将书面符号处理为其他信息的能力,和晚些时候的学琴有很大关联。基础差的孩子,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还需要合理的目标。
四、在敏感期内开始学琴
一般认为0~9岁是音乐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开始学琴会相对容易,会增加快乐的概率。敏感期和绝对音高的概念有关。有专家提出,儿童天生具有绝对音高感,只是后来逐渐丢失(请参考本刊2015年第3期的《绝对音感,绝对必要?》一文)。早开始的另一个好处是儿童还不知道困难为何物,探索欲望常常使他们暂时忽略挫折感,但“早开始”要避免急于求成,也不要为短期成绩而沾沾自喜。不在敏感期之内开始,如果其他方面做得好,也能从音乐中得到快乐。
五、有很好的启蒙老师和梯队老师
好的启蒙老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传递给孩子,更容易带领家长和孩子避开初次涉水时所遇到的礁石。他们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孩子的指令明确,语气坚决,但包含着慈爱。他们会对孩子严格,却总有办法让孩子照做。必要时,家长应带孩子再次拜师。
六、儿童得到充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在正式开始学琴之前,就应该有了。从婴幼儿时代起,父母就采取说理的教育方式,在家庭里营建理性的氛围。在学琴中,孩子应该一直获得一定程度的参与感和自主感,这是快乐的源泉。家长和教师不可安排所有的事情,仅仅把既成的决定通知孩子。在较长的时间里,每日练琴不需奖励,因为音乐本身就是目的,要奖励也是偶尔的,并且奖励最好和音乐相关。批评和惩罚针对的是某次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此外,尊重和溺爱要区分开,家庭里要有规则和底线。父母不能永远扮演圣诞老人,单方面提供礼物。
七、亲子双方一直全面合作
快乐学琴要求亲子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合作。父母提供学琴的条件并参与学习,孩子坚持练习,各自按照生活的大剧本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随便不到场。当亲子双方的主要关注点是音乐的时候,亲子关系就不容易构成问题。遇到困难,协商解决;解决不了,从各个方向寻找帮助,必要的时候就暂时搁置,而不是相互指责,甚至人身攻击。日常练习的时候,一些家长和孩子较劲儿太多,已经把学琴的关注转移到了人际关系冲突上,耽误了时间,破坏了心情,家长对此还没有意识。
有时候,亲子合作不是“孩子听话”——服从家庭内的权威人物,而是亲子双方共同服从理性。学琴涉及非常多的技术细节,家长和孩子会有不同的理解。遗憾的是,有的家长并没有长大,只想在孩子面前争一个“我是对的”,却忘了争论的目的是找到应对问题的办法。对于逞强好胜、充满操纵欲的父母,恐怕琴只是他们操控孩子的另一个道具,学琴哭哭闹闹,最后以悲剧结束是可以预料的。
八、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
巨大的挫折感来临的时候,儿童需要及时的帮助。家长需要拥有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技巧。 需要指出的是,亲子间的情感应该是一种稳定和开放的结构,类似城市的供电网或某些公共设施的网络(需要遵照许多原则进行长期的建设和维护),而不是心血来潮、道听途说,目的是摆布、敷衍、操控对方的小伎俩堆砌起来的一堆东西。
九、家长有一定的社交意识和能力
总是关门苦练,就难寻快乐。基于利他主义,把音乐和他人分享,会带来更多的快乐。琴童家长应主动交往,加入或创造互帮互助的琴童家长共同体。这种群体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不能搞小团体。
十、家长心胸开阔,没有嫉妒和提防
分享快乐,快乐就加倍。目前我国的教育和就业领域中,竞争压力很大,有的家长养成了 “军备竞争”的思维定式——我的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有的家长觉得“你家娃娃强了,我家娃娃就弱了”,这种看法相当狭隘。这样的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把其他琴童(尤其是学习同一样乐器的孩子)当作自己孩子的潜在竞争对手,为其他的孩子的演奏真心喝彩。即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两个人都走向了音乐道路,世界很大,中国也足够大,容得下很多位有才华的音乐人。
结语
学琴过程中一些让人不快的东西,例如压力、焦虑、愤怒、沮丧,往往和音乐本身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是来自亲子关系或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网络。
上面列出的10项条件多少有點随意,还有些交叉,它们大都指向家长的综合素养和长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般情况下,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最多,是孩子、家长、教师三者良好互动、产生愉快体验的关键。此外,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快乐学琴,对音乐教育有深入和系统研究的人需要坚持不懈地普及常识,各界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帮助家庭降低学习的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