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的年味时代的印记(一)
2017-02-18刘善文
刘善文
过年,是岁月更替的标志,是一个烙上了中华民族印记的节日,是一个充分展示民风民俗的橱窗。贴年画、写春联、请福字、剪窗花、放鞭炮,过年染上了喜庆的红色;买年货、穿新衣、包饺子、团圆饭,过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过年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几千年,中国人的年就这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一路走来。
多年来,我收藏了40多幅规格不一的反映春节习俗的黑白老照片,它默默无声地记录下春节传统习俗,见证了新中国一定阶段的社会变迁。每每欣赏这些老照片,一缕缕年的味道便从记忆中飄溢而出,萦绕在我的心头,洒下阵阵暖意。
逛庙会(图一)、赶年集(图二),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现在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在集市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牛羊猪兔鱼鸡鸭、布匹衣裳鞋帽袜子、鞭炮礼花气球哨子等五行八作,各成一体。人们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场面,像一股浩浩荡荡的春潮汹涌而来,蔚为壮观。
买年货是过年的“重头戏”(图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副食品商店纷纷出动流动售货车送货上门,为民服务暖人心。货摊上水果任人选购,买卖公平,好不热闹,成为那个年代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年代,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油、蛋、肉、菜、布、棉等各种票证。瞧,这张照片(图四)是1978年春节,市民排着长队,凭证购买定量供应花生、瓜子的情景,它是计划经济的一个缩影,也是几代人抹不去的春节“苦涩的记忆”。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商品物资大为丰富,年货的品种增多了,年货的结构变化了,有些日用品由凭票供应到敞开供应。这张照片(图五)是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争相购买热水瓶、搪瓷脸盆、铝制品餐具等日用品的情景。
记得儿时,过年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穿上一件新衣服,而过年时最高兴的事当数放鞭炮。照片上,小姑娘正在试穿妈妈刚做的新衣(图六),母女俩脸上堆满了笑容!那种笑容,是那么甜蜜,那么开心。那张放鞭炮的照片(图七),几个憨态可掬的男孩,或战战兢兢地用双手捂着耳朵远远地观望,或小心谨慎去点捻儿,其情其景,那种天真活泼、纯朴可爱、表情自然的神态跃然于“片”上,童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