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课后作业实践中德育渗透策略

2017-02-18王翠银

教书育人 2017年17期
关键词:长辈品德课品德

王翠银

小学品德课后作业实践中德育渗透策略

王翠银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曾说:“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是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使这门课程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联系和作用中,完全地与生活世界融合,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完善他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世界的回归。”

笔者非常认同鲁教授这番话,德育不能只靠课堂,还要在生活中,在课后作业实践中去感受、浸润、历练和升华。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品德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能实现品德课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及习惯。那么,如何精心设计品德课后作业,并通过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价值观和引导良好品行,使德育在课后得到延续?

一、设计实践性作业,寓德育于生活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来源于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和案例。课后作业设计应考虑与孩子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多方面挖掘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体验、探究、调查、访问、游戏、制作、生活实践等充分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让其触动学生心弦……

在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粮食来的真不容易”一课后,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农村,了解庄稼的生长过程,拍摄劳动的典型镜头,采访农民的辛苦劳作,有条件的还可亲身体验简单农事,真切体会农民腰酸背痛、日复一日的艰辛,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又引导学生课后对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组织一次交流分享会,谈一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浪费粮食的现象,例如:有的同学一碗饭只吃了一半就倒掉了,有的同学一个大馒头只咬了一口就扔掉……通过这些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到浪费粮食可耻,使学生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懂得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要继续延伸,要求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孩子和长辈之前的相处,发现平时都是长辈为子女做事,为孩子服务心甘情愿,而孩子却很少想到要为长辈做些什么。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再布置家庭作业:帮父母等长辈倒一杯水,削一个水果,饭后主动收拾碗筷,主动打扫家里卫生等;从而让学生体会长辈们劳动的艰辛,学会尊重、理解、孝敬长辈,使学生架起与长辈沟通理解的桥梁,实现情感的升华、自我的成长。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寓德育于玩乐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无效变有效,使低效化为高效。而且喜欢玩乐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参与心特别强,那些灵活多变、充满刺激的在玩中学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会做得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因此,在品德课后作业设计中,应该遵循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乐中受到教育,得到成长。

如果我们能对品德课后作业进行精心包装,学生就不会把作业当成是负担,而是会当礼物一般对待,并乐此不疲。

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地球真美丽》的第一主题“共同的家园”,其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知道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从而体会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教学“共同的家园”第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或资料的作业时,老师巧妙地美化装潢了一下这道作业:“同学们,大家刚才在课堂上看到了视频,美丽的蓝色世界——地球后,地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有什么办法使地球永远保持美丽?自然界的生命中,近来有许多受害者纷纷向我诉苦,他们中有沙漠、花草树木、海洋、空气、动物……他们都纷纷诉说受到了人类的破坏。下节课,我们准备开设‘环保法庭’,开庭审理这些投诉的案件,谁愿意当他们的律师,为他们申冤?”学生们一听这话,学习热情立即被激发,法官、律师一向在学生印象中都是为民伸张正义的,孩子们终于也可以打抱不平,主持公道……当然兴致勃勃。老师趁机布置任务:“各位小律师,你们可以通过观察调查甚至取证,看看这些大自然的生命,到底何冤之有?到时我们比一比,谁是最棒的最正义的小律师!”霎时,教室里欢声雀跃,孩子们都为即将能做“律师”而欢呼。最后,从学生完成的作业反馈,这次作业完成效果前所未有,呈现形式多样,有倡议书、视频、歌谣、实物照片等样样齐全。可见,经过精心包装后的作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任何生命的公民责任意识,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设计探索性作业,寓德育于探究

对于学生最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学习,就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探索还没掌握的知识,或者是充分地给予更多的创意的空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内心里最渴望的需求,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儿童的这种需求会更加强烈。”现在的品德教材很多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因此,品德作业设计要善于挖掘、收集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创新、拓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从而促进道德内化、达到知行统一;使学生从传统单一的作业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如在教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是社区小主人”后,抓住学生好奇有创意的天性,笔者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设计实践作业时适度给予学生更多创新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创造的空间。设计了如下作业:自己动手设计一个更美更合理的社区,为完善大家生活的社区出谋划策。这样的作业,为学生在社会中设置相应的一个“岗位”——社区小主人,让其承担主人的这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从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生活地方的情感。

又如,在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现代工业产品的诞生”后,学生们都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确为现代工业生产插上了翅膀,但工业产品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认识到这些负面的影响其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减少或者消除的。为了激发孩子爱科学,激发创造发明欲望,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题:“生活中处处有科技发明。你心中又有哪些发明创意呢?赶快把你的奇思妙想写出来吧,你也可以画一画,做一做。”通过这一探索性、开放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

四、设计交流性作业,寓德育于分享

品德课堂、学生的实践作业究竟对形成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多大作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评价,而必须要经过学生的交流反馈,在孩子们的相互交流分享实践成果过程中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和良好品行。

我们提倡学生课后进行实践,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实践中有所触动,从而将学到的知识在行动中得到落实。如在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的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课题1:节俭日里话节俭,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认识节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并能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节俭,什么样的行为是浪费,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懂得什么是量入而出。课堂上要求同学们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剑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辩论交流中总结出大家都认同的意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进行正确引导,并要求学生记录下来。随后布置课后作业:请家长阅读自己记录下来的全班总结的观点,与家长交流讨论,并请家长发表意见,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加深对节俭这一传统美德的认识,从而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包括长辈的各种节俭行为,以节俭为荣,以挥霍为羞耻。此类实践作业,我们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或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深化明理,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实现了道德的认知和反思,使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在课外也得到延续。

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把课堂延伸、扩展到课外,课外导行,使学生知行统一。品德课后作业通过实践性、趣味性、探索性、交流性等多种形式的精心设计,寓德育于生活、寓德育于玩乐、寓德育于探究,寓德育于交流中,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实践,参与社会,丰富学生的认识,从中扮演某一角色,找到某一岗位,明白某一道理,获得某种感受,学会某种本领,养成某种品质,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在我们永不停歇的实践、探究、反思中,品德课后实践作业探索之路一定会愈走愈宽,学生们的道德生活也将愈加完美和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白云区棠涌小学)

猜你喜欢

长辈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长辈篇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