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有“法”,信息技术驱动有“道”
2017-02-18鲁晓飞
鲁晓飞
任务有“法”,信息技术驱动有“道”
鲁晓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以任务驱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与动力,已然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改方法。放眼现行的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已经被熟练地应用,但依然还存在种种不足,其中以“任务低效,甚至无效”为最大问题。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设计高效的“任务”,来驱动学生信息技术动力与热情。
一、结合板块,有的放矢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作为导向,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作为解决任务的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讨论、交流观点的氛围,使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来完成任务,以期在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一个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得以练习掌握。如在教学“Word的功能与使用”时,我设计了书写环保倡议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上我对学生说:“我们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你们想不想为我们的环保工作出一份力呢?”同学们有些不解但还是充满责任感地说:“想!”我欣慰地点点头:“那我们就利用今天在课上学习的Word来做一份环保倡议书吧。”首先,我将学生进行分组,三人一组,然后对word的使用编辑进行了演示,包括建立文档、设置字体格式、文档的保存等。最后,发放给每个小组需要编辑的倡议书,让学生结组进行设计,课后由全班选出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练习操作,发挥创造力,提升能力。
一个简简单单的任务,包含了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有趣的活动也能引起学生兴趣,成为其练习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同学们发散思维,在协作中交流学习。通过任务的方式,练习的目标得以明确,实践能力得以强化,更好的达到课标要求。
二、讲究层次,拾阶而上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爱玩、却又有些胆怯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不可急于求成,以免最终导致拔苗助长的结果。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采用任务大化小,小化细的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
如在学习“交流信息用邮件”一课时,笔者向同学展示了精美的贺卡,然后引导学生说:“这是老师收到朋友送的礼物,你们想不想收到或送给朋友这样的贺卡呢?”学生被精美的贺卡吸引但又有所疑惑说:“想,但是怎么做呢老师?”我说:“还记得我们之前申请的邮箱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通过邮件形式发贺卡。”为了缓解同学们对新知识新任务的畏惧心理,我将整个练习发邮件的过程分解成多个小任务,第一步:登录自己申请的邮箱。第二步:向自己旁边的同学发送主题“友谊万岁”的电子邮件。第三步:在收到电子邮件后,进行阅读。第四步:以附件的方式发送老师所给磁盘中的文件。第五步:阅读收到的邮件,试着将附件下载到指定盘中。第六步:在网上选择喜欢的贺卡,发送邮件同时阅读收到的邮件。
在一小步一小步的操作中,化解了学生心中对未知的畏惧,每完成一个小任务信心就多一份积累,就会离目标更近一步。这种层次推进,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建立以及增强对操作的熟悉程度,以新学的知识获得更多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
三、多元整合,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拓展视野。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辅助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进行数字化自学的能力。
如在“规划成语故事”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任务有个清晰的了解,笔者先选择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为同学们进行操作演示。首先笔者请学生回忆讲述了语文课上学习的故事,再一起提出基本框架并需要制作五张幻灯片。然后我示范了插入幻灯片的过程:运行powerpoint软件,选择“格式”“幻灯片版式”命令,选择“空白”版式;单击“空白”幻灯片,单击“复制”,单击“粘贴”按钮五次;单击“浏览幻灯片视图”按钮,查看幻灯片。对于设置背景、搜索资料、归纳小结等操作同样做了演示。最后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故事进行制作。
这种多学科整合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思维的跳跃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其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信心。
灵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对于信息技术这种方法式的科学更是如此,在教学中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达到锻炼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效果,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市庙岗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