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校园再无“语言暴力”
2017-02-18李伟明
□李伟明
愿校园再无“语言暴力”
□李伟明
如今校园里虽然已有明文禁令,可“语言暴力”仍然存在,难以杜绝。这或许是因为一些教师认为,“语言暴力”不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还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其实不然,“语言暴力”带来的伤害是无形的,它伤在学生心里,破坏性更甚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持续的“语言暴力”会让他们不断加强自我防御心理,长期压抑下甚至会转变为自我封闭,后果不堪设想。
校园的“语言暴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二是学生。其中的首要来源应当是教师,因为教师对于某个学生的评价,往往会成为全班同学对他共同的评价。
不可否认,教师有时“口出恶言”也是为了学生好,但无论如何,批评学生、帮助学生进步都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必须在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内进行表达。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教育学生时的分寸呢?
首先,要慎重选择交流的场所。有些教师遇到突发事件后比较着急,顾不上回避就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公开批评某位同学,虽然是无意的,却会引得其他孩子对于该生形成不好的印象,在平时交往中排斥该生、用言语羞辱该生,甚至可能将“语言暴力”升级为“行为暴力”。
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慎重选择谈话场所,最好是既能让学生解除心防,又能保护孩子隐私的场所,比如说,校园里的林荫小道、心理咨询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要坚决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教育孩子时要有根有据,公平公正。任何人犯错了都会本能地产生自我保护心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学生严加质问,只会让学生自我防御意识更加强烈,或是因为教师的冤枉而排斥老师。
所以,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寻求最公平的解决方法;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委婉地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耐心地引导他们一点点改正,不要急于求成。
最后,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教师要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自尊心比较强,而且已经有明显的逆反倾向,这就要求我们要去主动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与他们建立心灵的联系,然后以柔克刚,以理服人。
另一方面,制止同学间的“语言暴力”行为,需要教师进行教育和引导。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系列发现别人的美和自己不足的教育感化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活动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不足比,而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健康,守护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从拒绝校园“语言暴力”开始!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