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设计与构思*
2017-02-18朱芳转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朱芳转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设计与构思*
■朱芳转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者认为:谈及大学生领导力,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大学生在工作事业中应具备的领导组织和实现组织愿景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领导力还应包括大学生领导自己、领导家庭、领导社会成员、领导社会团体、领导身边其他组织等方面的能力。领导力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从这一点说,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是高校的核心任务。论文重点论述了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的设计与构思。
集体活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一 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领导是指在一定价值观指引下,为了推进共同愿景所指向的变革而在领导者、追随者和特定情景之间发生的群体过程[1]。领导力是指跟个体素质有直接关系的促进领导目标实现的能力[2]。研究者认为:谈及大学生领导力,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大学生在工作事业中应具备的领导组织和实现组织愿景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领导力还应包括大学生领导自己、领导家庭、领导社会成员、领导社会团体、领导身边其他组织等的能力。领导力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从这一点说,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指有组织地提供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的领导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发展,以提升大学生达成变革使命的能力[3]。大学生领导力具体应包括的能力有审势思辨、组织协作、沟通交流、批判质疑、学习实践、展示表现、自治自律、创业发展、合作竞争、创新创造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的最基本的能力,需要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增强和不断提升。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两方面的突出问题没有做好或没有做到位:一是当前我国高校有意识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大学生中组织开展有实践锻炼和教育意义的校园集体活动没有做好。由于受网络媒介的影响,目前高校校园中的“低头族”和“封闭族”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大学生把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仅仅认为是个人的事情,不能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个人发展,不能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发展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思想意识狭隘。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加校园集体活动,而是喜欢将自己封闭在网络环境下的所谓个人世界里,不愿意与人交往和合作,不愿意成为校园“抬头族”和“开放族”,这也影响和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中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下滑趋势,这一点也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漠,大学生缺乏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竞争意识,领导力素质下降。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理论学习实践锻炼活动组织开展得不到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培养人才的着力点,仍旧过多重视和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是固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囿于课堂,而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锻炼体验教育开展得不到位或很不好。这一现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接受了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和学科理论知识,但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仍旧比较低,也就是领导力素质比较低,学生大学四年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两方面突出问题,制约和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状况: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认识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逐渐勃兴,且已蔚然成风。目前,美国已有1000多所高校在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其他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也在积极引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如澳大利亚88%的本科院校中启动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加拿大也有10%的本科院校开展本科生领导力教育,而西方国家的高职院校中则有更多的学校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贯穿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使之成为自己学校的一大特色。国外高校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付诸于教学实践中,而且也产生了一大批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方面的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国内研究状况:我们国家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总体起步较晚,比较滞后,目前仅是在意识层面和理念层面认识到了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全国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机制、模式,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的风气和氛围。在实践层面,从广泛性、多样性的角度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我们国家高校和国外高校尤其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高校和大学生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方面相对成熟和可借鉴、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少。
认识到加强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基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和领导力薄弱欠缺这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为寻求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研究者以高校校园集体活动的组织为切入点、抓手和有效载体为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思考选择开展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课题。应该说,此研究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的重大研究课题,在我国少有前人学者研究的现状下,研究者将勇于挑战,以研究者所在的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研究实践对象,努力做此方面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工作。
四 研究设计与构思
1 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倡导高校结合当前大学生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努力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观念和责任担当、合作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倡导高校本着“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办学理念[2],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育人的功能,在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努力培养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促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我国高校校园集体活动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际现状,经过研究实践提出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有效机制,并积极探索实践实现路径,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型,同时,进一步对集体活动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2 研究内容
此研究着手从“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八项活动和十项能力”开展研究。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两个重点:大学生集体意识与领导力培养;三项制度:全员参与、积分考评、证书认证;八项活动:开展以思想教育、志愿服务、文明养成、文体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就业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集体活动;十项能力:重点培养大学生审势思辨、组织协作、沟通交流、批判质疑、学习实践、展示表现、自治自律、创业发展、合作竞争、创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素质。研究在高校校园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面形成四方面工作机制:一是形成培养工作的有效模式;二是形成集体活动的有效组织体制;三是形成集体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四是形成有效培养制度和科学评价机制。
3 技术路线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个案行为研究法以及文献参考等方法开展研究,以研究者所在的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为研究体例。研究通过随机向全国300余所高校发放《集体活动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调查问卷》,通过调查、访谈、个案跟踪等途径,了解我国高校校园集体活动组织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者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度和机制在学院团总支、学生分会、班集体、学生社团等组织中积极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以及研究者本人通过亲身参与校园集体活动和对研究个案在组织和参与校园集体活动中领导力素质的变化提升的观察分析,提出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有效做法、机制模式和模型构建。
4 实施方案
研究具体由研究者所在的学院团总支组织实施有关方案。对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学院团总支每年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每年制定出工作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要求,设立集体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集体活动项目指南选择活动立项或申请活动自由立项,学院团总支对集体活动项目的实施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大学生素质拓展积分制度》)对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完成集体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并给予评价记录,对学生进行积分考评。学生毕业时,学院对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情况和领导力素质的锻炼提升情况实行等级证书认证,并将认证结果作为大学生评优、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五 研究创新点和需突破的难题
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研究紧密结合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不愿意参与校园集体活动和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素质培养的欠缺和不能跟上和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的实际,而提出开展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研究视角新颖,着力点准确,思路清晰,研究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需突破的难题体现在:一是高校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利用互联网、电脑和手机等网络媒介;二是高校大学生如何有效选择参与和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三是高校应如何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领导力;四是大学生如何在参与和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中培养自身领导力;五是集体活动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相关性研究。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除突破以上五方面的难题外,同时也重点解决和突破高校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问题、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集体活动和高校教师指导校园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问题、高校师生参与校园集体活动的科学考核评价问题以及大学生领导力素质的锻炼提升情况科学认证评价问题等。
六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
人具有社会属性[3]。人只有将自己全身置于社会中,人才能成其为真正的“人”。[3]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社会是最大的集体[3]。高校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集体观念强、具有远大抱负、领导力素质高、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就要积极做到在集体中培养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高校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不仅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习成长经历,而且拓展大学生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校园集体活动以集体意识、进取精神、交流互动、展示表现、学习提高、服务奉献为价值取向[5],是一种渗透式和渐进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产生潜移默化、慢慢浸入和感化润泽的教育力量。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大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思想、广博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康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2 实践意义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积极促使大学生通过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实践和锻炼,不断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最终顺利地在社会上立足就业,发展事业,实现个人价值,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校园人走向社会人的预备、演习阶段,也是大学生锻炼提升自身领导力的实践阶段。高校校园集体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不足,它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参与集体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合作竞争意识,达到实践体验教育的目的。可以说,高校大学生每参与一次校园集体活动,就是一次领导力锻炼提升的模拟和实践,这一过程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策划组织能力、参与实践能力、展示表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大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校园集体活动,不仅增强和提高领导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增强和提高领导他人、领导团队、领导组织、实现组织愿景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培养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最好实践形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具有领导力的社会人,应该说,高校通过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领导力是最有效的实践举措。
七 研究的预期效益
目前,我国高校和世界各国高校都面临着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竞争形势,各高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中都积极努力实践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目标,各高校都积极通过在大学生中组织开展校园集体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促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很好地锻炼、成长和发展。
集体活动中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通过了解、分析我国高校校园集体活动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在总结国、内外一些高校有效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和研究实践,提出高校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和领导力的有效机制,并探索实践有效实现路径。通过此研究的开展,积极解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和短板问题。研究者将积极总结研究成果,通过参与成果申报、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途径和形式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应用,加强国际交流,努力为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1]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2-14.
[2]程星.大学国际化的历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2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4]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920212.html.
G644
A
1008-2549(2017)08-0044-03
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5JK1265);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培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GH140776);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集体活动中大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研究”(17GJHZ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