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本切入点,实现个性化阅读
2017-02-18沈迎春
■沈迎春
寻找文本切入点,实现个性化阅读
■沈迎春
著名的教育专家钱梦龙说:每一个文本都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这样就能逐步将阅读推向深处,让学生的个性解读更为准确,更有深度和高度。笔者采取一系列方式走进文本,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实现高效而个性化的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课堂迸发精彩。
一、看题目,提纲挈领
阅读文本从题目开始,这是阅读的基本程序。题目作为文章的灵魂和窗口,透露了太多的信息,可以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可以看到写作对象,可以找到文章的行文线索,可以是为文章设计的悬念,还可以透露文章的主旨等。基于此,我让学生学会读题目,看到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联,从而引发阅读兴趣,全面解读文本,直到读懂、读透。
例如,在小学语文《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的教学中,我们从题目切入,“沙漠中的绿洲”这个标题本身带有矛盾性——沙漠是寸草不生的地方,而绿洲则是植被丰富的地方,为什么沙漠中会出现绿洲?这是发生在哪里的故事呢?已经预习过课文的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回答说这是发生在阿联酋迪拜的事情,那里有很多沙漠,但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绿洲,改变了生活环境。我接着说: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对应题目的信息呢?关于沙漠,有的说,这里温度很高,土和水都是咸的;有的说:这里时常会刮起风沙,让人睁不开眼。关于绿洲,有的说:这是指建造的中心公园;有的说:在沙漠中建造绿洲需要花费很多,文中说“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那么多棵树要花费多少钱呀。呼吁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才是本文的意图所在。
抓住题目,抓住了总纲,在阅读时自然会事半功倍,会更快地捋清楚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中心事件和重点人物,逐步剥离出真相。读懂了题目,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由题目引发的关联之处,会让学生尽快把握主旨,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二、找线索,顺藤摸瓜
在写作中,作者会有意的选择一个典型因素将各个事件自然的串联在一起,让文章浑然一体,条理更加清晰。这个典型因素就是线索,可以是典型事件、时间,也可以是地点变换、事物特点、人物等。犹如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发现了文本的线索,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贯穿文章的脉络,发现文本的组织顺序,进入文本的核心。
例如,在小学语文《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将“二泉映月”作为线索来分析文本。十年之前的中秋之夜,在二泉旁,小阿炳还不懂得师父话的含义;十多年之后,双目失明的阿炳又在中秋之夜来到二泉旁,此时的他从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于是,他创作了这首《二泉映月》。阿炳用动人的琴声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与挣扎,来抒写自己对清泉、明月的热爱,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沿着这条线索,我们读到了文本的深层,从而领悟到文本的内涵——坚强面对人生的风雨,始终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寻找线索,抓住线索,解读文章就会事半功倍。学生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反复出现的词句以及议论抒情的表达等,并与中心人物、事件相联系,来推断文本的主旨。
三、解疑点,逐层深入
读书必有疑问,而把握好这个疑问就可以更快地深入文本。提出一个问题要远远胜于解决一个问题,大胆质疑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制胜武器。激活学生的思维,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让他们将自己的疑问变成切入文本的关键点,从而找到关键词句,与文本有效对话,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作品的真谛。
例如,在小学语文《三袋麦子》一文的教学中,我问学生,得到麦子后,三个小动物怎样做的呢?有的说:小猪迫不及待的做了美食来享用;有的说:小牛将麦种收起来,好好的储藏,留着需要时再吃;还有的说:小猴子将麦种全部种下了。我又追问:一年后,土地爷爷来询问麦子的处理情况,你觉得他更赞成谁的做法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很多学生注意到了小猴子的创意,说土地爷爷夸赞小猴子“真聪明,真能干”。还要一部分学生认为小猪很可爱,“吃到最好吃的东西”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小牛没有吃到最新鲜的麦子,小猴子可能会忍饥挨饿,不可取。热闹的课堂,不同的见解。
疑问是最好的打开文本的钥匙。好的且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的摸索、探究,提高质疑能力,锤炼辩证思维能力,巧解文本。
找好了文本的切入点就如同找到了打开五彩世界的大门,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寻宝”活动中,品读文字,联系背景,体悟情感,生发共鸣,最终实现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小学生学会了找切入点,也就获得了通往文本世界的能力,真正贯彻“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