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的历史说课的思考
2017-02-18刘波
□刘波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045)
课堂走笔
关于好的历史说课的思考
□刘波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 214045)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授课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好的历史说课要有统摄教学内容的好主题,要有先进的理论支撑,要能凸显个性与创新。
说课;主题;理论支撑;个性;创新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行为,国外鲜有类似的介绍或相近的做法。它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授课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1]。它能集中而简明地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与教学风格,能较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智慧,架通了备课与上课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有利于解决教学与研究、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矛盾,因而受到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笔者曾多次担任各种层面的历史说课活动的评委,在活动中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说课时,尽管都能遵循说课的基本流程,即说教学目标、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手段、说教学程序等,但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混淆说课与讲课的区别。没有真正理解说课的真谛,将“说课”变成“讲课”,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讲解,既缺少“说”的味道,也与说课的要求不符。二是说课内容笼统、空泛。如在说学情时,没有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前认知状态、学习心理特点和价值倾向等进行分析,而是笼统说本班学生对历史学科很感兴趣,但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还有待提高。这样空泛的表述套用在其他历史说课课题上也几乎适用,针对性不强。三是缺乏创意。如照搬照抄网上现成的说课稿,没能呈现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见。那么,怎样的历史说课才是好的说课呢?下面笔者结合有关案例谈谈对这方面的思考。
一、要有统摄教学内容的好主题
主题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体现。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强调好的教学要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好主题,同样,作为“课前预演”的历史说课,要想出彩,关键要有统摄教学内容的好主题。历史说课好的主题应摄精统要,凝练深刻,不仅能统摄本课,将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且能超越本课,贯通历史发展的前后阶段。说课者抓住了这样的主题,整个教学设计才能有好的“切入点”。历史说课主题的确立,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深入分析。如果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能吃透,说课就失去了方向与依据,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盲目、随意。基于课标分析教材,教师方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历史学习阶段所处的位置,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教学价值,相对容易地确立说课主题。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历史3》(必修)中《毛泽东思想》一课,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大致过程以及结论性评价。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课标中“概述”“认识”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毛泽东思想。由此,教师应结合课标与教材,确立“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为本课的说课主题。围绕该主题,教师可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复兴与毛泽东思想”“近现代中国与毛泽东思想”等角度进行说课设计[2],从而揭示教学主旨,达成课标要求。
又如,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民版”)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一课,教材内容大体包括“法国大革命的波涛、法国宝剑、雾月政变、法兰西人的皇帝、远征俄国、兵败滑铁卢、流放孤岛”等,如依照教材的叙事逻辑说课,显然缺乏“意境”与“神韵”。有一位教师则基于课标要求,另辟蹊径,整合拿破仑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确立了“一代雄狮拿破仑”的说课主题,以“军校学习时期的雄狮—军事战场上的雄狮—政治舞台上的雄狮—巅峰时期的雄狮—流亡时期的雄狮”为主线说课。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晰,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说课者对教学内容的提炼能力与教材处理能力。
二、要有先进的理论支撑
说理是说课的灵魂。要想说好历史课,说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相关的理念、理论做指导。要把说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这就需要说课者认真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课程理论,了解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以便从中获得各种最新的教育信息,通过学习,形成知识积淀。只有这样,教师在说课时才能从实践的源头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3],从而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例如,在我校“青蓝工程”的一次说课比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说了人教版《历史2》(必修)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对于课堂导入设计,他这样诠释:“在本课开头,我通过PPT呈现‘无锡梅园、江南大学、无锡中国工业博物馆、荣氏故里’一系列印记着荣氏家族发展历程的图片,创设了‘在无锡寻访荣氏家族的印记’的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导入设计是基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的教育理念,考虑到我校学生已有的无锡乡土史知识,通过引入‘荣氏家族印记’这一课程资源,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教学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在教学伊始也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到本课学习中来,为下一步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该教师接下来这样展示他的教学程序设计:“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我计划按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不同时期,将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的艰难创业之路暨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之梦以四个片段展示出来,小中见大,由此透视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同时,在每个片段我将设计合作探究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曲折发展的原因。我这样做主要是基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主建构起对历史的认识,这对学生的表述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应该说,这样的说课避免了为说教理而说教理的“贴标签”以及教理与教例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4],教理与教例有机地融为一体,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三、要能凸显个性与创新
说课贵在创新。创新是说课发展不可枯竭的力量源泉。教师要说好历史课,还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意识,要心中时时有“新”意,要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说课的语言、方法、结构、设计上力求新颖、独特[5],除了共性要素的呈现,更应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否则大家千人一面,千人一说,索然无味。在说课研究中,要养成探索思维的态势和创新的精神境界,要积极反思,注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提高,并消化吸收历史新课程研究成果,化为己有,从而创新自己的说课风格。
例如,在2015年“纪念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周年”的一次市级说课活动中,有一位骨干教师在说人教版《历史3》(必修)中《新文化运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检视历史的年轮,总有那么一些年份会呈现出特别的轨迹,在历史的横断面上,1915年无疑就是这样一圈蕴含特殊信息的年轮。1915年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巴拿马运河开通,当然这不是中国人所关注的重点。1915年的中国,是中华民国四年,这一年,袁世凯不顾一切,准备登基大典;这一年,日本人居心叵测地拿出了‘二十一条’强迫袁世凯签订;还是这一年,36岁本命年的安徽怀宁青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自新文化运动兴起,受到的批评与攻击就一直未曾间断。在有些人看来,新文化运动打乱了中国文化的进程,将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带向歧途。这样的看法有没有道理?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历史现场,还原真实的新文化运动。”这一段导入将新文化运动兴起蕴含的“特殊信息”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审读,渗透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而从中国文化的“大历史”视角对新文化运动的回溯与质疑,则显得意蕴悠长。如此“史味”浓郁的导入设计,可谓不落俗套,极富个性。
又如,人教版《历史1》(必修)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是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最后一课,教材内容涉及法、德两国走上代议制之路的曲折历程。很多教师在设计本课结尾部分的说课时,往往止步于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缺少在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引领。有一位历史教师则精心设计了这一环节,用如下结语结束说课:“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多党制、议会制、内阁制、总统制……这一连串创新深深地印迹在宪政的天空,令人敬仰与沉思!它们或许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绝不会如彗星划过夜空,飘逝无痕。文明不会断续,历史没有终结。我们坚信:在传统与变革间,人类的宪政之路终将越走越宽!”寥寥数语,却精彩深刻,它启迪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有世界意识与国际视野,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要依据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客观地评判历史。这样的言说还能引起听者的共鸣与思索,增强说课现场的感染力,创意之新颖,足可称道。
总之,说好历史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历史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总结说课的规律和技巧,经过刻苦锤炼,说课方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1]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2]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2(3):120.
[3]方贤忠.如何说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
[4]朱煜.从教学竞赛看说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0):15.
[5]赵国忠.说课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