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使用教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2-17吴锦珠

文理导航 2017年3期

吴锦珠

【摘 要】任何一套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因此教材也有需要整合、改变、拓展、补充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

【关键词】化静为动;教材内涵;创设主题图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成了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做到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任何一套教材,不管编排得多么好,理念有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因此教材也有需要整合、改变、拓展、补充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本文将从下面三个方面:一、化静为动,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二、挖掘教材,放飞孩子的数学思维;三、重新创设主题图,促进数学活动的开展,尝试阐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化静为动,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

皮亚杰曾说过:“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意思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具学具就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

一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喜欢玩,动手操作是他们的最爱。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把静态教材改变成动态教材,孩子的学习激情被点燃了,看着那抢着要来操作的高高举起的小手,专注的眼神,是如此的可爱之极。 以《上下》为例:

老师课前准备了10个孩子们喜欢的水果、动物磁性贴图。

1.老师随手在黑板上贴上了桃子贴图,问:谁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图片,把它贴在黑板上?瞬间小手林立。

2.看到孩子选择好喜欢的贴图,就要往上贴。师:老师可是有要求的,请你把你喜欢的图片贴在桃子的上面。(这位孩子学习能力中等水平,想了一下,把图片贴在桃子的右面,下面马上七嘴八舌的:“她贴到右面去了。”在瞬间地思考过后,小女孩很快就贴对了,迎来了热情的同学们的掌声。)

3.第2、3、4等同学都在老师的要求下准确地把自己喜欢的图片贴到桃子的上面(下面)。

4.学生的兴奋之情在被叫到的孩子一次次上来贴图片的过程中没有停止过。师:谁再来?请你把你喜欢的图片贴到桃子的上面(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就把图片贴到桃子上面去了),我可还没讲完了。请你把你喜欢的图片贴到桃子的上面,香蕉的下面。(这也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贴。下面明显地比刚才静了一下,看来好多同学都在思考中。)片刻又是小手林立。师对着上来贴的同学:你请一个来帮你的忙。被请来帮忙的小男生在经过刚才的思考后,一上来就贴对了,又赢得了下面的一片喝彩声。

5.师:谁还来?请你把图片贴在桃子的下面茄子的上面。(桃子下面已经有小鱼和茄子)这位孩子把图片贴在桃子与小鱼中间。下面孩子马上就有不同意见:“它不是在茄子上面,茄子上面还有小鱼了。”马上有人附和:“要把小鱼拿掉。”“但它也是在茄子上面啊!这样是对的。”有人在反驳。师:“这图片在桃子下面,大家都同意,那它是不是有在茄子上面啊?还是在茄子下面?”经过分析,孩子理解了这样贴是对的。有一个特聪明的、嗓门又特大的男孩控制不住了:“老师,也可以贴在小鱼和茄子中间。”多聪明、多会思考的孩子啊!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因此,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本案例把静态教材变成动态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学会知识,培养数学思考能力。新课程也倡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新知识,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实践活动。

二、挖掘教材,放飞孩子的数学思维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范例,其中只显示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弹性很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依靠教学智慧对数学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力求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以《整理房间》为例。

《整理房间》一课中的“练一练”第一题: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我是这样教学的:1.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得多好啊!笑笑就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的。玩具放一层,书本放一层,衣服放一层。你们也来给这些小动物分一分,等下看看谁不说话又能让同学们明白你是怎么分的?我一巡视,惊喜连连,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把会飞的圈起来,不会飞的没圈;有的把会飞的圈一起,不会飞的也圈一起;有的把会飞的画上〇,不会飞的画△;有的用打√画×;还有的更有新意,分别用数字1、2来表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赋予情境图更多的内涵,更多的数学思考。小孩子从语言表达到用符号表示分类结果,经历了从实物到符号的抽象过程,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还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整个环节非常有数学味。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思考环境,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力度,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使学生成为会数学思考、乐于数学思考的人,真正使我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创设主题图,促进数学活动的开展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情境设计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新课标实施后的小学数学教材在这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范例,也为教师灵活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数学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助于生动活泼地开展数学活动,有助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有几瓶牛奶(9加几进位加法)》为例。

为了便于学生借助计数器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我把主题图中的牛奶换成苹果,基于下面的两点思考。一、苹果与计数器上的珠子在形状上相似,课件演示更加直观、形象;二、苹果我用了红苹果与绿苹果,方便学生表述。我的课件是这样演示的:计数器旁边有9个红苹果和5个绿苹果,9个红苹果动态地跳到计数器的个位上,在到计数器的个位上时瞬间变成珠子,形象、生动、有趣。师:个位上还可以再放几个苹果?(我们的教具学具——计数器上各个数位上都是只有10个珠子的,不是那种可以一直往上加珠子的,我觉得这种

计数器更能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的必要性。)生:还可以再放1个苹果。课件把绿苹果分成1和4,再把1个绿苹果像红苹果那样放到计数器的个位上。教材上的牛奶左边9瓶和右边5瓶是一样的,学生表述时会有人为的障碍,不方便数学活动。用苹果代替牛奶,更便于学生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数学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毕竟是由具有相当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究后编辑出版的,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要重新创设主题图,必须首先对原有教材的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反复解读,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其内容及编排特点。

总之,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用辩证眼光去理性地看待数学教材,深入钻研其中的深刻内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莉敏.在新课程理念下活用教材的点滴体会[J].甘肃科技纵横,2006(04)

[2]朱艳峰.打开一个敞亮的研究窗口[J].小学教学参考,2016(23)

[3]王祥亮.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08期

[4]李玉桂.數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认识[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上卷一)[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