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清晕汤治疗耳眩晕68例疗效观察
2017-02-17李玉霞
李玉霞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清晕汤治疗“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病例均来源于门诊,确诊为“耳眩晕”即现代医学“梅尼埃病”。用自拟清晕汤,随症加减。结果治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1%。结论用自拟清晕汤治疗“耳眩晕”疗效满意。
关键词:清晕汤;耳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45-01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多个系统病变而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亦可因其它全身性疾患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神经衰弱等而引起,本文所述耳眩晕属祖国医学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梅尼埃病”,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内耳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以发作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特征,严重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具有复发性的特点。多因情志因素,饮食劳倦而诱发,多发于青壮年。笔者近3年来用自拟清晕汤治疗耳眩晕6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病例均来源于门诊,其中女52例,男16例,年龄20~30岁9例,31~40岁24例,41~50岁31例,50岁以上者4例。发病时间最短7 d,最长者反复发作10余年。所有病例均作听功能检查、甘油脱水试验、前庭功能检查、头颅CT作为辅助检查确诊为梅尼埃病。
2治疗方法
清晕汤药物组成:制半夏10 g,白术15 g,天麻30 g,茯苓30 g,泽泻15 g,丹参15 g,僵蚕15 g,石决明30 g(先煎20 min),白豆蔻10 g,甘草6 g。随症加减:伴头部胀痛、口苦咽干,烦燥易怒,舌红苔黄,脉弦等肝阳上亢型者加钩藤15 g,龙骨30 g,牡蛎30 g;伴面色苍白,心悸失眠,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等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 g,白芍15 g,当归15 g,酸枣仁10 g;伴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等肾精亏虚者加女贞子15 g,山茱萸15 g,菟丝子15 g;若头重如蒙,胸闷、呕恶痰诞较甚,舌质淡,苔白腻,脉滑属痰湿中阻者加厚朴15 g,陈皮10 g,枳壳15 g;若耳鸣、耳聋甚者加磁石30 g,炙远志10 g。用法用量:开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7 d为1疗程。连服2至3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对耳眩晕的疗效评定。治愈:眩晕症状消失,听力及其他有关检查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减轻。
3.2治疗结果68例病例,治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1%。
4典型案例
刘某,女性,46岁,公司职员。眩晕反复发作10余年,平均每年2~3次发作,每因劳累,情绪波动而诱发,发作严重时天旋地转,伴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痰涎。曾多次住院治疗,经前庭功能检查、甘油脱水试验、头颅CT等检查确诊为梅尼埃病。于2014年4月来门诊就诊,症见眩晕,头重如蒙,伴耳鸣,听力减退,胸闷,恶心呕吐痰诞,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心悸失眠,不思饮食,便稀日1次,小便可,舌质淡红夹瘀,苔白根腻,脉细滑涩。中医诊断:耳眩晕,属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血亏虚,标为风痰上扰、瘀阻脑络,第1療程用自拟清晕汤加厚朴15 g,陈皮10 g,枳壳15 g,开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治疗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良好心情,饮食清淡富于营养,忌肥甘厚腻之品,连服7 d,患者眩晕,头重明显缓解,耳鸣减轻,呕吐止。第2疗程:再拟清晕汤中白术拟炒白术15 g,黄芪30 g,白芍15 g,当归15 g,酸枣仁10 g,开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7 d,诸症尽除,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5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耳眩晕之病因,以内伤为主,然有风火,痰浊,瘀血等不同因素兼杂,以肝脾肾之虚居多,虚实夹杂发为该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内耳膜迷路积水引起耳蜗微循环障碍而发病,治疗原则采取前庭神经抑制剂、脱水利尿药、扩张血管等措施。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患者或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或因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遂发眩晕;脾土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部,脑失所养而发眩晕;或素体虚弱,髓海不足,脑窍失养而生眩晕;或久病致瘀,瘀血阻滞脑络,脑海失养而致眩晕。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白术燥湿利水,天麻平肝熄风,茯苓,泽泻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丹参具活血祛瘀、通络安神之功效,僵蚕祛风化痰通络,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之功效,白豆蔻具有化湿止呕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祛瘀通络,化湿利水之功。故临床用于治疗耳眩晕疗效满意。
(收稿日期: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