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激励理论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2-17刘黎燕
刘黎燕
摘 要: 当前,在中职学校中存在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怎样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当前中职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 激励理论 中职教育 教学应用
一、激励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激励是对人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激发,具有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目标。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和奥唐奈认为:激励是适用于各种动力、欲求、需要、希望及其他类似力量的通用术语。管理学中涉及激励的理论很多,如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强化激励理论和公平理论,等等。
(一)需要层次理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而且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表现出来的,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个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时,才会追求较高的需要,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要认准学生的需要层次,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保健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包括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更要从学生自身成就感、自信心等方面激励学生。
(三)强化激励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所谓强化,指对一种行为后果的肯定或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在中职教育中实施激励理论要坚持正强化原则,以达到最明显的激励效果。
(四)公平和谐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氣氛,使学生产生主观上的公平感。
二、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分析
(一)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
1.文化基础薄弱
随着高考扩招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而家长又多数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大学读书费用,所以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宁愿进高中,也不会来到中职学校读书,这就使得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尤其是英语和数学科。
2.缺乏学习兴趣
正由于基础差,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非常强烈,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甚至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渐渐丧失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坐在教室里,不是因为自己想要来学校,或是喜爱这个专业,而是家长要求孩子来学校。也就是说,包括家长在内,多数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的生活环境。
3.没有明确目标
进入校门,不是为了学习,或者进入校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这一现象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些学生读中职,是不想太早就业,有的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也不好玩,因此,要学生来学校是很容易,但是要让他们学知识却是有难度的。多数人没有任何学习目标,更别说进取心。
(二)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1.自信心不足
他们中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不是很理想,目标不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考重点高中无望,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上职业中专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显得无奈,进入职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
2.自我意识差
他们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为自己开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3.虚荣心较强
刚从初中毕业,心理不够成熟,具有较强的虚荣心。由于基础不扎实,成绩进步不明显,学习劲头不足,导致心理倾斜度较大;为了寻找心理平衡,时常会找机会表现自己,做些与场合不相称的举措,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以此寻求“扭曲”的“位置”,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
三、激励理论在中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一)以目标激励为主导,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看到中职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心理都存在目标不明确的特点,因此在教育中应恰当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引导他们树立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职校学生同其他人一样,积极性的心理源泉来自他们的需要,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要认准学生的需要层次,认清个体差异,加以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要激励学生,首先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使学生了解他们要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与个人的目前利益及长远利益有什么关系。如在上实训课时,应当让学生明白掌握一项实训技能有什么意义,对个人将来有什么作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可能为这一目标努力,从而发挥激励学生的作用。
(二)以情感激励为根本,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渴望理解、尊重、信任和友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相处时必须注意建立平等的、彼此尊重的和谐关系。部分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还停留在教师绝对权威的传统教学中,以强硬的手段要求学生屈服,导致学生更大程度的抵触和反抗,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隔阂,达不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以强化激励为手段,有效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对学生“正强化”激励方法主要为表扬和奖励。为了使奖励真正起作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有机结合,尤其注意对学生进行精神奖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给他们成才、发展、锻炼的机会,用这些内在的因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中职生源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智力素质并不低。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教师应当多与他们交心,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對学生的“负强化”激励方法是批评和惩罚,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好面子,因此在采用“负强化”激励方法时要掌握分寸,方法得当。
(四)以公平激励为目的,共筑学生更好的展示平台。
为全面评价并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通常会对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和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这种评价体系应当体现公平公正,让学生感觉到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关系,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另外,激励的公平性还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因为成绩差而被老师家长忽视,已经留下伤害,他们认为学校都是不公平的,什么好的事情都是给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导致他们放任自我,表现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宽严一致,奖惩分明,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给每位学生更好的展示平台。
对教师来说,中职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中职学校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现状与特点,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社会发展、就业形势、学生自身等实际出发,确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紧紧围绕“先教做人,后教做事”的培养原则,在中职教育课堂中应用激励原理,并借助多种激励方式进行激励,使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提升中职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艳淮.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成长成功.
[2]孙冰玉.浅析激励理论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9).
[3]滕青.激励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医教研究.
[4]王海燕.激励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学术平台.
[5]蔡立锋.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J].课程建设.
[6]刘纯.激励理论在旅游饭店管理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
[7]李鸿儒.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2009(6).
[8]缪兴锋.激励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学子知音.
[9]邓秀芸,何诣寒,李志国.生态旅游、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文数论坛,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