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隐性德育的特点与作用

2017-02-17戴佳仪

青年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内涵特征

戴佳仪

摘 要: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隐性德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点,阐述了隐性德育的主要内涵,第二部分分析了隐性德育的主要特点以及功能。分析了隐性德育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以及其所具有的作用,通过对于隐性德育的分析讨论可以为以后我国的教育者提供了既能够继承传统又能够面向将来的新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隐性德育;特征;内涵

德育对于人们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是对于这种影响一般情况下都是明显超过了德育所期待的达到的效果。虽然德育对于人们现在的影响很大,但是在现在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当前对于隐性德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本文所借鉴的隐性德育的内涵是借鉴靳玉乐教授在其关于隐性德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定义。在其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隐性德育内涵就是从“在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并且经过受教育者自己的努力使之把这些社会思想以及道德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分离而来重新定义的,这样就得出了现在隐性德育的具体含义:隐性德育其具体是指,它是通过社会的关系以及结构中的各种环境,有意或者无意以及自觉或者非自觉的把一些相关的教育活动的信息传递给接受教育的人。隐性德育是一种独立的德育的教育形式,就其内涵上来说,隐性德育是一种具有学术意义的,它对于教育的课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受教育者在课程上的进度。因此,隐性德育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

二、隐性德育的特点与作用

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学校的整个的德育环境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对接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信息的传递,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国,教育者采取间接的、隐性的方式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学生在直接经验中逐步获得利益,以无意识的个人道德标准的形式提高规范的道德价值。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的显性与隐性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隐性德育和显性德育两者之间是一种共存的关系。而隐性德育主要存在与学校的课程制度以及学校的文化中,其主要的特点是:第一,隐性德育教学办法有着确定的教育目标。看不见以及无意识的是隐性德育的最主要的特点,因此在接受教育时,很多的受教育者并不知道自身在接受什么教育,但是隐性德育不是无目的的德育,在实施隐性德育时必须要制定一个目标明确的计划。第二,隐性德育中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隐性德育在内容上是不能够确定的,它的教育内容与常规教育内容有所不同。隐性德育的内容总体上而言更为丰富,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这样的隐性德育,通过隐性德育来将德育的真正的本质性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从中受到启迪。第三,隐性德育的影响周期是比较长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的性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德育环境中的隐性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本身潜藏的精神作用来影响受教育者。隐性德育对受教育者影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受教育者道德意识方面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次,对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陶冶有一定的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够为受教育者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助推作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隐性德育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般情况下,很难被发现,因此,隐性德育的实际效果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加之,其本身的不可测性,使得隐性德育的功能更加的需要受到重视。隐性德育教育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研究显示,具备情感傾向的想象力与理智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身上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学生的认知必须需要情感方面的激发,只有保证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都是一致时,才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个性。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融合情感的推动作用,在学生与教育者之间构建起一种尊重、支持和互信的关系,让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学校实际教育中,德育实践应该始终保持其本身的“隐性”属性,不刻意去改变其隐性特性,保持其在这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尽力减少隐性德育中的负面因素,最后做好一定的规划,将隐性德育与其它教育形式相结合,发挥出隐性教育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德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德育中教育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在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隐性德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加的深远。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隐性教育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叶军.高校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4(03).

[2]张莉莉.高校社团参与式管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模式探析——以衢州学院X社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7).

[3]金艳,潘璠.浅析隐性德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05).

[4]夏秋,张晓红,韦彦凌.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隐性德育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5]刘绍芹,杨学丽.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 2015(21).

猜你喜欢

内涵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