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台湾经济结构及其政治观的再认识
2017-02-17王建民
王建民
南台湾与大陆南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南台湾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福建闽南社会在台湾的延伸。南台湾是大陆先民最早开垦地区之一,是中原文化最先传入地区,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大陆先民赴台移民开垦从台南开始,台南在17世纪是台湾的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发展重心,此后才从南向北发展,逐步形成今日臺湾社会政治经济区域格局。尤其台南市是一座中国文化古城,有密集的中华文化古迹(以台南孔庙与学甲慈济宫最为典型)。另外,屏东东隆宫则是南台湾“王爷信仰”的重镇。
台湾同胞绝大多数是祖国大陆沿海地区早期移民之后代,尤以闽粤两省移民后代为主,其中福建省闽籍约占80%,福建人中又以漳州人与泉州人为主,形成台湾早期以漳、泉籍为主的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特征。
要充分认识南台湾社会结构特性与其政治倾向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与认识南台湾社会与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是推进与南台湾交流合作或两岸南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南台湾经济结构特性决定了南台湾不同的文化政治价值与认同。南台湾的社会结构与历史发展经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文化政治价值倾向。南台湾的经济产业特性与结构,决定了南部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结构。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在北部,总部经济在北部,吸引高级白领与企业精英也多集中在北部地区,也是南台湾人口持续北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南部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者以社会中下层与蓝领群体为主体。在当今国际政治视野下,南台湾就有较为明显的反精英意识,也有排斥北部的情绪,同时将这一反对投折射在反北部国民党执政县市与国民党执政,也是“北蓝南绿”政治结构改变的背景之一。
在族群分布上,北台湾虽然仍以闽南人为主体,但相对较为多元,客家人与外省人比例显著偏高,而南台湾主要以闽南人为主,这成为南台湾本土意识强烈的社会背景之一。国民党在台湾推动的土地改革,对中南部本土地主利益造成较大冲击,导致这些大地主后代成为反国民党或支持“台独”的一股重要力量。台南基督教长老教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台湾自决与独立,这也是南台湾“台独”分裂势力较为严重的另一历史背景。
南台湾以传统产业与农业为主,高科技与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落后,造就南北不同的政治文化价值与政治认同。台湾高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北部地区,北部也是台湾现代服务业集中地区,尽管10多年来台湾当局有意推动南部高科技产业发展,如建立中部科学园区与南部科学园区,但仍未改变台湾产业结构的总体布局。
充分认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在南北台湾利益分配与政经影响。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效益评估中,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一些大陆学者过于强调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与积极意义,较少谈可能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资源、利益在不同区域与群体的分配影响;另一方面,台湾绿营势力则回避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与贡献,而是极力扩大负面影响,污名化。
客观讲,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与经济合作对台湾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台湾长期获得巨额贸易顺差,避免了总体贸易逆差现象的出现及可能对整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台商对大陆投资及人才、技术转移,促进了大陆经济发展,也为台湾过剩资源找到新的出路。不过,由于大陆经济的崛起与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以及岛内政治政策原因,台湾经济资源流入大陆的规模大于大陆流入台湾的规模,加上台湾南北经济结构与资源的差异,台湾北部地区获得的资源与利益显著大于南台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台湾南部的衰落。由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陆基础设施改善,沿海港口迅速崛起,两岸国际物流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国际物流经高雄港海运转口量趋于减少,至少增量增加有限,导致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世界排名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3位降到目前的第13位。高雄港衰落也是南台湾经济持续放慢的写照。
由于台湾经济重心在北台湾,尤其是台湾经济优势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在台北,是两岸经贸往来的主体,自然在两岸经贸往来中获得更多收益。相对的南台湾不是两岸经贸往来的主体,又是以传统产业为主,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这是区域资源分配不平衡的表现与结果。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南台湾对两岸经济往来的态度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