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陕西科技强省
2017-02-17张静
张静
陕西历来以科教大省著称,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力与贡献度越来越大。但相比发达省份,陕西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应用转化仍有距离。从目前来看,陕西科技发展存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发展不平衡、成果与产业对接不顺畅、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科技创新发展中逐步解决。
从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蓄势待发;从国内看,创新发展已经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全省看,陕西站在历史新起点,处在追赶超越关键阶段。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陕西的科教优势,以创新发展引领追赶超越,是当前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篇章特选取部分专家学者对陕西创新发展的一些思考,以期为陕西的科技强省建设建言献策。
蒋庄德
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陕西应努力创造宽容的创新环境
陕西是科技大省。我们要把方向选好,目标选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联合体推动工作。
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为我们国家在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积累了人才和科技优势。信息化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前提,这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科技管理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研活动、科研管理、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中一些不适应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能否牢牢把握当前历史性发展机遇,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关键。科研工作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偶发性,不能用太多条框去限制,要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保护广大科技人員的创造性和他们工作的独特价值。创新人才不是管出来,要尊重知识分子,给他非常宽容的创新环境。同时,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也要静下心,安心地坐着冷板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陕西是科技大省,我们要把方向选好,目标选好,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联合体推动工作。通过联合体,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相互协作,促进学科交叉。实现一些重大的原创性研究的突破。同时,我认为陕西应该积极努力争取建立国家实验室,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发挥陕西科技优势,取得创新的更大突破。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机,科协组织发展也处于深化改革的机遇期。随着政府转变职能,科协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科协要担当起职责和使命,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王树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担当创新重任抢占发展制高点
要把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让老百姓受益。
我们科技界人士要充分认识到一点:我们国家正在开启一个以创新为主轴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期,我们应该好好琢磨一下陕西应该如何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走创新之路。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创什么?怎么创?首先要跟陕西的区域环境结合起来。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要抓住这一国家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创新不是几个项目那么简单,是耍在认真分析全省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下大力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占领产业链的中高端。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陕西又是制造大省。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努力发展3D打印、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陕西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陕西还要注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注意培育创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形成发展的良好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质量和品牌,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把我们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质量标准这个市场。尤其“一带一路”上叫响。
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要把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让老百姓受益。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思想。站在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我们科技界的同行,应该担当起创新的重任,携起手来,站在国家整体布局的高度,瞄准我们陕西经济的发展,抢占制高点!
呼燕
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
自觉担当起推动,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
科协组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为己任,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担当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
作为党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科协组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为己任。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担当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共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
陕西省科协要立足陕西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实际,立即行动起来。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广泛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创新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二是搭建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学术金秋”等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三是以科普信息化为龙头。促进科普工作全面创新提升,举办好“科技之春”等主题活动,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的目标任务,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四是积极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拓展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通道,充分激发和释放他们的创新创业潜力。五是扎实推进全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机制,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广交科技工作者之友,推动科协组织和科协服务向基层延伸。
沙爱民
长安大学副校长
做好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
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制度、政策需要完善。
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是当务之急,这也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做好科技创新,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积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二是要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要让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开展科研活动;三是要将他们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激励、特别是保护。所以,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制度、政策需要完善,还有类似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需要确实地贯彻执行。
高岭
西北大学副校长
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兴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并持久保持大国地位,只有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不断提升。
近代以来,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的。这些国际经验都充分说明,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并持久保持大国地位,只有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不断提升。
我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应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历史机遇。厚植创新的文化和土壤,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探索改革科技评价,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必须充分激活和发挥十几亿国民巨大的创新潜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仍处在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时期,要进入原始创新为主的阶段,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結合,更有效地推进全面创新和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有重点有计划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培育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持续创新发展的科技基础。同时通过加强科普工作、完善科技评价、改革科技管理机制体制等工作,全力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条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绘制创新型国家蓝图。
杨祖培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要让科技人员有信心干、有能力干、有宽松环境干要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就要有让科技人员有信心干、有能力干、有宽松环境干的文化氛围和配套政策。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中央领导人把科技创新摆在民族复兴的层面,摆在国家强盛的层面、摆在战备地位的层面,让所有的科技人员感到肩上的重任,这是国家赋予的责任,这是中央领导人对我们的期望。
针对高校而言,是大批科技人员的聚集地,不仅承担着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还从事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区域需求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任务。同时,大学还具有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任务。
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目标。意味着高校任重而道远,更需要改变观念。在办学中,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聚集高层次人才,如何加强面向国家要求的基础研究,产生大批的原创性成果?如何进行合理的评价体系,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如何形成特色占据世界研究的一席之地?等等,回答这些问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拿出具体的方案、措施加以执行和落实。
此外,在社会上能否形成尊重科技人员、信任科技人员的气氛,需要有各方面制度、政策的保障。这个难度也是相当大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和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认真研究。
要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就要有让科技人员有信心干、有能力干、有宽松环境千的文化氛围和配套政策。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科技工作者重任,要积极调动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窦现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扈广法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科技创新要遵从一定规律
从科学构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放大研究、中试开发到工业化等多个过程,其中基础研究就是原始创新核心。
科技创新是有规律的。从科学构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放大研究、中试开发到工业化等多个过程,其中基础研究就是原始创新核心。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因此我们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统筹科技资源,注重基础研究,瞄准关键核心难题联合攻关,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在多个领域成为世界的领头羊。
人才是科技创新关键,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是攻克难关的根本。因此,培养和使用人才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中至关重要。要选拔在专业上有兴趣、在工作上敢担当、在事业上有责任及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要给领军人才技术决策权、团队组建权、经费支配权、收益奖励权等;同时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环境和文化,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在宏观上科学规划、明确方向、制定政策;在微观上研究问题、探讨机制、搞好服务。让科技人员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在研究上无政策之虑、在决策上无流程之烦。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就是让科技工作者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陕西是科技教育大省,基础好,科技成果多,人才济济。只要我们下决心破除体制障碍,创新发展机制。陕西一定会成为科技创新的强省,高端产业大省。
刘峰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科技工作者
要为国创新奋进借此科学春天的东风,让我们科技工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砥砺奋进,为国创新。
我目前在西北工业大学从事金属材料方面的基础研究。材料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金属材料更是材料中的传统和优势,面对习主席强调的“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材料研究学者更应该在进一步挖掘材料研究深度的同时,让更多非材料专业的学生,甚至让中学生了解到材料研究的奥秘及其重要性。
此外,在金属材料领域,目前国际有哪些原创?我们中国有哪些原创?我们距离原创还有多远?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是我们从事金属材料基础研究的学者终生的首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借此科学春天的东风,让我们科技工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砥砺奋进,为国创新。
李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让创新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
打破传统科普从展板、宣传资料到讲座的一般模式,通过院士或学术大师的榜样力量和针对需求驱动的专项科普等来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对于国家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务实性。很多问题是建立在对于当前科研状况的深入了解和面临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基础之上,只有充分了解现状才能有效把握改革方向。
二是系统性。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一定是举国之力的系统工程。必将促使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这一完整过程更加顺利畅通。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期望。
三是普惠性。习总书记强调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我很认同。要使创新精神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提升我国整体科学素质。由崇尚明星转为崇尚科学家,全民科普是一条必经之路。
因此,我建议,打破传统科普从展板、宣传资料到讲座的一般模式,通过院士或学术大师的榜样力量和针对需求驱动的专项科普等来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可以将院士、领军人才、知名教授、青年教师等都加入到科普的队伍中,而不仅仅是专职科普工作人员。
同时,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具体落实和实施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技管理的尺度要放松。建议在具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尽可能使一线科技人员能够参与,促进新政策的顺利落实和实施。
时炜
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帮助企业在完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机制和能力上下硬功夫,激发起自身创新活力和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研究主要是以大学、研究院所为主导的,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评价体系也主要是倾斜大学、研究院所。企业所能获得的支持政策和经费非常有限,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这就形成企业多未设立科技研究的专门机构和配置必要的科技研究人员,有设立的也多是小、散、弱,企业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无从谈起,根本无法真正承担起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而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跨学科、跨区域、跨部门的横向协同不多,有的也多流于形式,学校、科研院所研究的不一定是企业亟需的课题,也就更谈不上成果转化,产生不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符合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大企业科研经费的税务减免优惠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帮助企业在完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机制和能力上下硬功夫,激发起自身创新活力和动力。
积极引导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工作者到企业去进行科技研究,既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也要能够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难题,到基层一线寻找课题,在一线潜心研究市场和企业亟需的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真正打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和桎梏。
彭宁
陕西省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
协同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创新
要实现国产化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医学、材料学、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创新。
作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在对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过程的管理一定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切不可急于求成,方法简单,尤其是医学研究更为复杂、交互影响因素更多,这就要求科技管理者、研究者尊重规律,权责分明,相互之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医学研究的发展。
近些年來,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更加严峻,全国各地伤医、袭医事件不断暴发。要缓解这种紧张关系。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充分的了解,科学普及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医学科普宣传来缩小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在医学信息了解掌握的不同程度的差距,使得医患在面对人类健康的共同敌人“疾病”面前形成统一战线。
协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目前的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技术费用占全部医疗花费的20%左右,其中80%以上为医用耗材、器械和药品,而这80%的占比中的约80%的设备、耗材、药品来源于国外,比如:CT、MR、PET、医用支架。关节等大型设备及技术含量高的耗材仍然不能国产化,要实现国产化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医学、材料学、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创新。
张兴先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要让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突破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已被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一再证实,并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当今时下,关键在行动、在改革、在制度创新。
要积极推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使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科技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一方面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转型升级的技术供给: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环境,进行制度创新。要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从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规范、商业模式、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人才评价、要素配置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着力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数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否成功,决定的因素往往在科技外,而不是科技内。例如,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显著特质,没有允许失败的制度设计、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真诚检讨失败的认真精神,以一以贯之的支持创新的胸怀气度,事情往往会功败垂成。“硅谷”的成功经验之所以难以复制,关键点就在于此。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因素要着力于资源的结构性调整、重组、整合,在大幅度提高政府财政支持基础性研究、公共性投入、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外,更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突破资源与环境的制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因人制宜的推进科技创新,不可再搞运动式、规定的统一动作:要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更要重视原始创新。特别是要支持发展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王东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关于加快科技驱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
综观我省科技驱动发展情况。针对科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驱动投融资保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活等问题,需在五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在优化科技驱动发展环境上有所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国有科研单位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改革,让市场决定知识产权转移转让、许可的价格,知识产权入股企业的比例;授权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分配科技成果收益,并与地方创新合作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科技金融创新功能,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二是在增强科技自主能力上有所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部署重大科技攻关,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军民融合创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领域、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
三是在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上有所创新。加快把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重大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新兴产业集群。率先做大3D打印产业,加快发展大數据与云计算产业,壮大半导体产业和光电产业,做强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建立带动西安、辐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实施“互联网+”带动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化。
四是在整合科技创新高端要素上有所创新。积极推进人才、资本、技术、设备等有机整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跨所有制、跨行业和跨部门有序自由流动。释放资源要素活力。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在科研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围绕人才高地建设推进人才国际化,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向高端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集中。设立人才绿色通道,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促进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者的深度交流。
五是在推进科技创新与合作上有所创新。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合作创新,推进“合作创新”园区化,支持国外跨国公司在试验区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支持省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中亚设立现代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园,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合作交流。强化合作协同创新,建立区域间协同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