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2-17刘哲
刘哲
摘 要:作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通用语言,英语的教育多年来一直作为我国的重点。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的教育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做了阐述,并对成因作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对策研究
一、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概述
互动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的作用,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有的教师不习惯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互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的课程还需要教师对相关素材有长期的积累,所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二、当前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问题
(一)教师在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教师在互动式教学中,在整个过程中是指挥者和引导者。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由于实施新课程改革,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要求不够了解。多年的任教中以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准则,使教师们对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不能接受。二是在初中英语的课堂中,大部分的任课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使得课堂上涉及的知识点及课程设计的问题都比较多,在互动式教学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无法实施。三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合理,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在进行互动式教学中,目标的设定也就成了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四是在进行互动式英语教学中,不合理的设计结构对教學的质量和效果有直接作用。互动环节多使学生还没理解知识与情况,就展开了互动,无从讨论;而教师出于担心对知识点的传授不清楚,过多的占用了互动时间,使学生的互动讨论不充分。
(二)学生在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学生作为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对整个教学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就要注意许多问题,包括:(1)生活和教育环境的不同,每一个学生思维方式与对事物的分析、理解方式都是不相同的。在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中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别,为教学开展带来了挑战。(2)初中英语的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课堂的秩序也就不好把握。(3)学生在互动时不能真的参与到其中,就不能从此获取知识。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却没有获取知识。(4)有一些学生并不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认为这浪费了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间,互动中表现的很消极,长时间下去不利于英语的学习。(5)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的学生在互动中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可能造成逆反心理,而厌烦英语的学习。
(三)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对策
在实施中首先做好课前准备。通过语言、表情等直接的方式在形式上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课堂上的问答、讨论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为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有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内的设疑、质疑、讨论、点拨是互动式教学的最关键环节;为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性。对每堂课的总结概括,对学生意见的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后反思、评价是互动式教学的深化,采取以下方式。
1.设疑导入式
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记忆力好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规定的内容,教师可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也可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
2.剧情模拟式
这种方式有利于开展小组比赛,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做到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英语素质。
3.移植求异式
这种移植要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要适合“课情”。对别人设计的思路要进行有意识的变化,这是英语教学中一条很有生命力的途径。
4.先入为主式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的英语教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教学方式体系。初中英语互动式教学的方式下,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了知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面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及分析,做出了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对初中英语的互动式教学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为教学做出良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伟,杨秀丽.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2]朱晓东,李田.论互动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8).
[3]李广凤.外语互动课堂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
[4]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外研社.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