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7-02-17张瑜媛
张瑜媛
摘 要: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其掌握好汉语使用法则,熟练的使用母语的重要条件。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因为其是为小学生的其他科目的学习进行铺垫,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其理解其他科目的知识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如何让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一、以师爱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教师的崇拜就对其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其对事物的认识还很肤浅,当前的任何活动基本上都是通过模仿获得的。教师是小学生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在这个期间内,学生的模仿对象主要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言行无形中就影响着小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喜爱上教师,这样学生才能爱上这门课程。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公平,学生因为其自身的生长的环境不同,其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自身的品质性格。教师应该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一种包容的方式,爱护学习好的学生,也要爱护学习差的学生。
2.期待。对学生充满了期待,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身被需要,才能积极的努力的成长。
3.激励。学生需要鼓励,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鼓勵更加奋进学习,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活泼、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道催化剂,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就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授,没有自己的空间进行思维的发散,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就比较枯燥,教师的教学的过程很死板,学生只能是提升其死记硬背的知识,并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这和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的教学是相违背的。
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教师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教案,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是符合当前学生学习规律的。有效的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将课堂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发挥。教师则成为这个舞台的设计者与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这样才能释放学生的个性特点,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想象,变一潭死水似的课堂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魅力课堂,真正构建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而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游戏,这样让学生可以爱上学习。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并且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该多运用一些音频、视频等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这样动静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对其多方面的了解。并且让学生养成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的习惯。多媒体以一种全新的角度与方式来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也要按着分层教学来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将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分出三六九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课堂上,只要学困生举手,教师应尽量让他们发言,他们答对了,教师说一声"你真棒",答错了,教师鼓励他"再想一想,相信你能行"。而对优秀生,当他们回答出难题时,教师说"你真行,你真是个聪明的学生","你真了不起"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贺玉宗.浅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
[2]肖尊荣.做个有梦的教师——参加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有感[A].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
[3]曾静.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基本方法与途径的认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