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爱上阅读
2017-02-17吴梅
吴梅
摘 要:冰心奶奶说过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阅读当作一种娱乐活动,那么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得各种知识将是不言而喻的。只要学生能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提高语文水平也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阅读;兴趣;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从自身做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既要重教,也要重读。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爱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而且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教师尽量“放任自读”,任其读。
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我们知道,学生并不是对所有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喜欢看《安徒生童话》?偏偏喜欢《父与子》、《查理九世》等看似无聊的漫画书。”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应该相信学生,先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对刚接触书籍的孩子来说,激发其兴趣,“放任自读”是最合适不过的,不要管他读什么书,就算是幽默笑话也任其读之。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三、正确引导,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和书交上朋友。
“读书好”就是要让孩子 爱上阅读,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拿起书。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喜欢的书开始入手,先让他们从童话、寓言、故事等自己喜欢的书开始读,渐渐地,孩子对书感兴趣了,读书的热情自然会高涨,也就达到了“多读书”。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也不一定非要让他们看大人觉得“有意义”的书。
另外还要教学生会选书,即:要“读好书”。在孩子对阅读有了兴趣的时候,就得引导他们读符合自己年龄、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少儿阅读情趣的读物。从学生上三年级开始,我就这样引导孩子:一开始读童话故事,后来读校刊。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渐渐高涨,不少学生看得爱不释手。看到如此情景,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
四、创设良好氛围,使孩子爱上阅读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校给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图书角,然后由我带孩子们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再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后供学生借阅。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学生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也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家里给孩子的课外书籍也是有限的,大部分学生只能靠学校图书角来阅读课外书。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果父母能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读书看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学生经常处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中,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产生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教在课内,用在课外。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运用好这个阵地。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与教科书有关的课外书籍。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材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例如:学习了课文《元帅的故事》,就可以推薦学生读《十大元帅轶事将帅传奇人物记事》了解我国十大元帅。学习了巴金的《给孩子们的一封信》,就可以指导学生读巴金的散文集。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让学生去读鲁迅的短篇小说,看看鲁迅是如何用笔与国名党作斗争的。由于有了“课本”这个例子,就很容易诱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总之,语文老师只要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学生对课外阅读就会产生广泛而浓厚的兴趣。
因此,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而“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一起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他们阅读和鉴赏的能力,从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