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儿童的同理心
2017-02-17徐恩伟
徐恩伟
摘 要:绘本阅读是儿童最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可以借助有传承意义的绘本阅读,抓住绘本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引导孩子理解和表述绘本中所蕴含的意义,抓绘本阅读中的交流和评价对孩子的同理心的发展给予促进,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感,并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同理心。
关键词:绘本阅读;低段儿童;同理心培养;助力
所谓同理心,就是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体会他人的内心世界,并能做出适切的行为反馈。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过去10年的研究表明:同理心是道德发展或其他利他行为之关键因素。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同理心是早期儿童社会情绪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所有人际交往与品行养成的关键,是人们产生同情心、怜悯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利孩子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
平时观察到有些孩子看到同伴被老师批评反而显得很兴奋;或者看到同伴不小心摔倒了哭泣时竟然哈哈大笑,感觉那样很可笑;不懂得谦让别人,老师一教育就喜欢顶嘴……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人的心理感受,这些都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用绘本阅读就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绘本的选材包罗万象:情绪调整、人际关系、性别平等、生命教育等等,是反映和贴近儿童心理的绝佳素材;其教育性、文学性、创意性及美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心理辅导媒介,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绘本阅读。可用心理学中的读书治疗,借由对书中角色与情节的认同,与自己的经验相比较,了解书中内容所要传达的讯息,进而领悟出新的概念、方法。
一、抓绘本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换体验游戏——助力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是生命教育和品德教育最好方式,也是很强的内化动力。在阅读绘本中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角色游戏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事情。通过使用“假装”的物品或工具,来模仿自己想要扮演的某种对象,如他们熟悉的父母、教师、医生等成人角色,还有同伴、动物、玩偶等。在角色游戏中,孩子能够亲身体验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从而对他人的身份、处境感同身受,认识到他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态度与情感,能够学会协调不同的观点,也能进一步提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在绘本《贝贝熊》的阅读中,小熊哥哥和妹妹的淘气,给熊爸爸和熊妈妈带来了不尽的困扰。可在阅读后,会发现孩子们对这点根本不在乎。于是,可以让孩子们体会一下当父母的滋味:让他们穿上大号的“父母们”的衣服,邀请爸爸妈妈来扮演起了熊哥哥熊妹妹。表演从早上起床要吃花样早餐,到把玩具散落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从大力的关门到激烈地游戏跑跳。通过一系列的折腾,让孩子们在收拾家务的不容易中,感受到平时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的困扰和父母包容的伟大。“角色扮演”的游戏终于落幕了。看到表演中的自己在“胡闹”,孩子都吓了一跳,这种角色扮演,就是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个品质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体会父母的感受,更加“感恩”“体贴”父母。
绘本阅读的角色互换体验游戏,不仅能让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还会把自己想象成里面的角色。通过引导下,孩子还会将故事中的情节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多次的实践运用,提升情感的感悟,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使自身同理心提高。
二、抓绘本多元化的情节,在认同中启发思考——助力坦然面对
绘本的情节主要是由一幅幅图组成,对于每张图孩子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的感受却是真实的,这对孩子在同理心养成上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对于低段的儿童,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知道故事情节的前提下,进行情境创设,让孩子产生移情现象,容易引起孩子的思考,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同理心发展。
如绘本《蚂蚁和西瓜》中的一块西瓜在蚂蚁看来,多么的庞大,多么的诱人!为了把好吃的西瓜带回家,蚂蚁们集体出动……先把家里装满,再痛快地饱餐一顿,最后还在西瓜上玩滑梯。蚂蚁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也是在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们的象征,蚂蚁和孩子之间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很容易被孩子认同。一群小蚂蚁、一块大西瓜,对比强烈,孩子内心的平衡会很快被这种强烈反差所震撼,也一定会沉浸在这种简单的快乐中,同时,也会被蚂蚁们的勤劳、乐观、聪明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感染。再如:在进行绘本《我爸爸》的阅读时,可启发思考:主动、积极地谈一谈自己对故事中发生的事情的理解。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爸爸,你会怎么做。孩子不免对爸爸的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发现爸爸的很多有趣的特点,寻找和对照生活中爸爸的特点,孩子感受到了爸爸的好,通过故事和生活的思想碰撞,孩子感悟到了作者爱爸爸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在实际生活中自己也能感受到,而有部分孩子在理解故事后,也尝试着去寻找爸爸的特点,从而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也能感悟到故事中孩子愛爸爸的那种情感。
随着社会日趋多元,一些过去被忽视或避而不谈的特殊议题如:死亡、愤怒、忌妒、身心障碍等议题逐渐呈现在孩子眼前。这些问题就可以通过绘本阅读,为儿童提供真实或最接近真实的各种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从不同角度来看事情,练习以不同的立场替别人设想。如绘本《蜡笔小黑》采用拟人化的方式,通过蜡笔颜色的特征,说明了没有哪种颜色是无用的,不同颜色用在不同的地方,都能有出色的表现。同时蕴含了人人都各有所用的道理,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而绘本《调皮鬼和恐怖心》通过一个男孩由害怕到勇敢的过程,让孩子的心理完成了一次从弱者到勇士的蜕变,走出恐惧的阴影……
由于绘本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来源于孩子生活,很容易让孩子在理解故事的同时与故事情感产生思维碰撞,产生好奇心,孩子对故事有了与作者相似感受时自然而然就想去寻找和发现,从而学着领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抓绘本阅读中的交流,在耐心倾听中读懂——助力正面引导
阅读中要学会倾听。首先,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阅读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只有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师误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这个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顶撞了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为止;可以这样回答:“真的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啊?是感到担心呢还是感到惋惜呢?”视孩子的回答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在用概括句表达时,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委屈、气愤还是伤心?因为不同的感受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也潜藏着不同的想法。
如在阅读绘本《小老鼠照相》,绘本中有一只害羞的小老鼠,它不愿意照相,它的朋友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它都没有用。在这样的情景下,小朋友搔头皱眉,表现出无计可施,就可以问:“如果你是它的好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孩子站在朋友的立场感觉就“活”了:“我去陪它一起照相!”“我送它漂亮的衣服穿,它就不怕了。”“我给它棒棒糖吃。”“小老鼠可能是怕闪光灯所以不敢照相,让小猴子把闪光灯关掉就好了。”在倾听后,可继续让孩子切身体会绘本中角色的处境和情绪情感,这样会助于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充分开动脑筋寻求故事主人公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绘本《我会关心别人·我的感觉6》为例,这本书讲的是一只可爱的熊宝宝,他在乎别人的感受,也知道别人在乎自己的感受。阅读中,与孩子探讨故事中的熊宝宝他为什么会得到别人帮助与关心的?这时有个孩子突然叫起来说:“熊宝宝是因为之前帮助别人,快乐了自己。”在听到这个回答后,可再引导“那你曾经帮助过哪些人呢?你快乐吗?”渐渐地,孩子们就明白:要想得到他人的关心,首先要学会先去关心他人;也使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有了付出,才能得到回报。
孩子在阅读交流中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四、抓绘本阅读后的评价,在自评互评中探讨——助力感悟提升
对于绘本故事中的角色行为,低段的孩子基本都能进行正确地判断,而如何将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却是非常困难的,孩子们往往只能在别人的身上找到故事角色的现象,却不能很好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鼓励孩子在绘本阅读前的自评。在阅读之前,让孩子们简单地对相应主题进行讨论:生活中的你是怎么做的?针对相应的主题,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能对自己作出相应的评价,而在阅读之后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对故事中角色的评价,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思想审查。例如:谈到尊敬老人问题,不少的孩子自然会想到帮助老人做事,这就是尊敬老人,孩子们的想法没有错。孩子们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好上加好。
引导孩子在绘本阅读后的互评。绘本阅读后,孩子之间的互评无不是对自己以及同伴行为的一种分析,互评让问题更加明显,为进一步理解故事含义奠定基础,学会在故事中挖掘精神情感。例如:在阅读完《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绘本后,孩子们谈起了对爷爷的看法,孩子们不难发现自己原来对家长老人的事情知道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少的孩子开始评论自己和同伴,尊敬老人的问题凸显出现,孩子们发现原来尊敬老人需要做的还很多,自己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让孩子自主发现问题。可见,阅读后的互评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根据孩子讨论和发言的内容,就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归纳与反思,
在绘本《大脚丫跳芭蕾》阅读后,可以用这样一个价值澄清问题来评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你懂得了什么?”瑞瑞:“讀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要给别人机会,学会尊重别人。”康豪:“我明白了自己喜欢的事要坚持做下去。”乐乐:“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晴晴:“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要有毅力坚持做好,对自己要有信心。”玲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感到快乐。” 在对整个故事进行回顾时,孩子都能明白要肯定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要尊重别人。
评价能帮助孩子提升同理心的高度,促进孩子的实践与运用。可以巧妙运用“留白”艺术,留出自由空间,供孩子去尝试独立判断,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从经验分享中感受到快乐,也能透过同伴的观点展开自我反省,进而检讨与改进。要有意识地加强孩子的同理心的培养,鼓励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学会主动将其累积的同理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潘祝年.绘本阅读干预视野下的儿童同理心发展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8).
[2]张晓玲.运用故事绘本于国小中年级学童同理心发展之研究[D].台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