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视野下的地方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2017-02-17田甜周金菊

青年时代 2017年3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绿色环境

田甜 周金菊

摘 要:面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民群众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愿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上升到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的任务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发展现状和地方环境治理研究动态包括主要观点、国内外在地方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的分析来为我国地方进行环境治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现状;绿色理论研究动态;地方环境治理

一、绿色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从第一次全球环境会议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颁发了《人类环境宣言》《地球宪章》《二十一世纪议程》等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思想得到发展。21世纪,联合国以气候谈判为契机提出“绿色经济”发展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首脑的高度认同,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潮。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GDP总额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实际问题,在国内外的重要会议、考察调研、交流访谈中时刻强调要坚持“两山论”,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更是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正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中。通过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的深层次研究,我们应该积极挖掘“生态生产力[1]”,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2]”,了解“绿色福利[3]”理念,深刻洞悉社会主义的本质,理清“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4]”。

绿色發展道路是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的执政能力亟待提高、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形势下提出的内在要求,是国际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发展热潮下的外在要求。绿色发展不仅是绿色环境的发展,更是一个以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为基本内容,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的绿色发展体系,是以绿色环境发展为中线贯穿于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的发展之中,其中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环境发展的经济基础,绿色政治发展为绿色环境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绿色文化发展为绿色环境发展提供文化基石。深思我国的生态政策,可发现绿色发展已经实现了从理论上到制度上的转变,现在我们面临的困境就是如何快速地将绿色发展从制度层面过渡到实践层面,落实绿色发展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以地方环境治理的落实为突破口,探讨通过绿色发展视野下地方环境的治理,落实绿色发展道路的建设。

二、国外绿色发展现状及地方环境治理成果

迄今为止,国外绿色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思想动荡。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所带来的系列生态危机引起人类社会的重视,生态意识开始萌芽。1962年,蕾切尔·卡森所撰写的《寂静的春天》将环境问题带到了工业界、政府以及民众的面前,唤起人类社会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人自身之间关系的生态意识;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全球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1987年在第一次环发会(WECO)发表的公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1992年,环发会(WECO)在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再次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步成熟推动着世界“黑色经济发展模式”向“褐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21世纪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发展思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上衍生并壮大,国际社会的生态意识逐步走向成熟。2008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次贷危机爆发带来的系列问题,同年10月份“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题为‘筹集资金,迎接气候挑战的全球环境部长会议中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呼吁全球从‘褐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6]”;从2009年到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直极力地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发展步伐;2012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指明经济发展方向,推动全球经济从“褐色”向“绿色”转变,国际社会绿色发展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在经济发展遭遇“生态瓶颈”和国际社会“绿色发展”思潮盛行的双重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将“绿色发展”思想贯彻到其经济、政治当中,积极呼应国际社会“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的倡议。2008年,美国基于应对经济危机和抢占国际社会竞争中新的战略制高点的目的,提出了“绿色复苏计划”,并与加、中多国展开“绿色对话”;欧盟更是绿色经济的支持者和引领者,宣布2009—2013年出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绿色经济”的发展,2012年,欧盟环境部长在欧盟环境与能源部长非正式会议后表示将全力支持绿色经济在欧盟的发展;2009年日本环境大使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该草案要求除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等中长期方针,提出将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投资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强化其“绿色经济”建设。在国家政策和国际社会发展思潮的引领下,美国州政府从政策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规定,使密西西比河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英国从“政府—市场—公民”的三维治理主体出发,实现了母亲河从“世界上最脏的河流”向“世界上较干净的河流之一”的转变、实现了伦敦“世界上最脏的城市之一”面貌的转变;在区域协同治理下,欧洲的两河流域环境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日本东京都政府率先开展环境治理,东京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国内绿色发展现状及地方环境治理成果

我国绿色发展思想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具体体现在儒、道、法几大家的思想体系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日益恶化,经济增长速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建国以来,我国绿色发展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核心,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形成以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为基本内容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整体理解,这种生态观以实践作为其逻辑起点,把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作为其基本问题,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理论的归宿,是围绕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等问题,从哲学角度所概括、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其目的不是解释生态问题本身,而是为正确处理人類实践中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提供一种理论的范导。[7]”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马克思将“人”看作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167”。恩格斯也曾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9](374~375)”“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0](384)”强调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95”另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关系,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一段话:“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明确地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界、不遵守自然规律的行为并告诫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反复强调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第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实现共产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路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来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之中,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人对自然开始进行疯狂的掠夺、索取,形成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人类不再对自然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而是认为人类高于一切。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2]550”,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运用大量史实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书中写道:“如果说大城市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对健康不利,那么,工人区的污浊空气造成的危害又是多么的大啊,我们已经看到,一切能污染的空气的东西都聚集在那里。[13]410”。对于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逐步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14]”。

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内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在结合中国生态和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条件下有效地缓解我们的生态恶化趋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编制《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到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到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到2005年,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先进理念,并于2007年将“两型社会”写入党章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再到2015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基于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内涵的前提下,依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和生态环境状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际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这对于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以及加快人的自由全面解放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北京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排污标准的监督力度,加快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强制迁出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对环保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在电力、采暖上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针对机动车增速过快的问题,出台了限号、限行等措施,健全完善的交通体系,建立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向公众公布相关的监测数据,对大气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广东省惠州市通过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依靠技术支撑采用先进的技术、注重培训和宣传工作,抓好培训时间节点等多方面的措施改善了农业面源的污染状况。

四、几点思考

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生态文献的收集、阅读、思考,我们对国内国际的生态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生态危机主要是源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而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对自然的崇拜、畏惧—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疯狂地掠夺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四个阶段,国内国外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基本上都遵循这一规律,现在世界各国都处在“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已经成为全球人民的共同意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个必然要求。通过对世界各国绿色发展理论以及地方环境治理方案的收集整理,通过对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的比较、通过对中外地方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的比较上,得出了一些关于我国绿色发展视野下地方环境治理措施的建议。

首先,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绿色发展思想,特别是习总书记的“两山论[15]”为我们开展环境治理的指导方针,始终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思想,坚持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环境治理的基本内容,以促进地方环境乃至国内外环境的改善为最低目标,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永续发展为最高目标。我们必须正视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不能再对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形持一种中立或者消极的态度,而是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面对我国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实现思想行动的绿色化。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公民應该履行的义务。

其次,我们应该理清环境治理的主体,建立“政府—企业—公民”三维治理主体,明确三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对环境监管的历史来看,很大程度上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质。“中国在古代社会时就通过政府行为诉诸法律手段来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管理自然资源官僚机构的国家[16]”。政府理应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环境治理的整个过程中发挥宏观调控功能,这一点在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有着深刻体现,特别是在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条例上、在贯彻环境保护法律落实和监督上以及市场竞争绿色化的推动过程中都有着政府的影子。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同样也不能少了企业这一重要角色,一方面企业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另一方面,企业又扮演着推动环境治理走向成功的关键角色,通过推动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环保技术的开发、加大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来提高绿色核心竞争力。此外,公民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进程的主力军,现阶段我国一直处在一种“企业污染—政府管理—群众买单”的畸形环境治理模式当中,公民应该团结起来,一致维护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一方面,积极地运用公民的基本权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积极为环境治理谏言献策并自觉地对环境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周边企业的生产动态,保障自身的环境健康权。

最后,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经验。一方面,应该对国内外的治理经验有着一个客观的态度,克服对待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对待国内外的治理经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康沛竹,段蕾.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8-23.

[2]康沛竹,段蕾.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8-23.

[3]康沛竹,段蕾.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8-23.

[4]康沛竹,段蕾.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8-23.

[5] Word Commission on E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朱留财,杜譞.全球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2011(19):69-70.

[7]董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6):183-18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4.

[16]生态文明建设概论/王舒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ISBN 978-7-302-36347-7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环境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