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信息爆炸时代更要讲究“读书方法”

2017-02-17萧惑之

中关村 2017年1期
关键词:读书

萧惑之

“腹有诗书气自华”。习总书记提倡阅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唯其如是,才能吸纳丰厚的理论营养,博采各类知识精华,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还说,“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宋朝皇帝赵恒留下一句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曾被主旋律批判多年,其实仔细想想,赵皇帝不外乎是鼓励“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问窗前书”。用现在的话说,可理解为“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一条奋斗的出路”之一。更何况原文还有一句“书中自有千钟粟”,说的是好好读书能长出粮食。洋人谚语道“书房里摆满书籍远比钱包里塞满钞票要好”。

2、读书,光靠勤奋,未必一定奏效,还有个“读书方法”的问题。走心阅读,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肤浅翻阅,时过境迁,一片茫然。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在茫茫大海里捞针谈何容易,因之更需要讲究读书方法。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读书,但书籍浩如烟海,内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怎样学以致用呢?他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的一切统统抛掉”。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并非天才”,他留给青年朋友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公式:W=x+y+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则代表少说空话或废话。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竟然连一天学堂都没进过,因在书店干的是装订书籍,自然与书为伴。他装订《百科全书》时看到一篇关于电学的文章,对电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完了崎岖小路,攀上了光辉的顶峰,诞生了“法拉第定律”。不能不说“书是一把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3、俄罗斯的伟大作家果戈里更是一位“读书采蜜高手”,年轻时的果戈里有一本470多页的笔记本,题名曰“万宝全书暨日用百科全书”,其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作家的思想言论,有史地知识,也有他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作文。像蜜蜂采蜜一样的果戈里,酿出的是《狄康卡近乡夜话》、《死魂灵》、《狂人日记》等传世的作品。

4、举世闻名的无产阶级文学杰出代表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小学,读书改变命运,勤奋读书是他成功的最重要一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是一位最善于通过读书汲取别人精华滋养自己的高手。读书如饥似渴,慢慢咀嚼,作学习卡片,有自己的“参考阅览室”,尽管生命只有40岁,却留下50部著作,成为世界的宝贵精神遗产。

5、鲁迅先生爱书出名,嗜书如命,一生清贫,最大的爱好是买书。翻阅鲁迅日记中的书帐,仅1921至1936年的记录,就有9000多册。鲁迅先生留下一句关于买书的名言,“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郭沫若做学问的博大精深是众所公认的,他知识渊博,笔锋独到,才华横溢,皆源于他少年时博览古籍,打下深厚的文字基础;涉猎群书,埋下兴趣的种子,于是在文学、艺术、哲学、考古、甲骨文等方面,多有建树。即使到了晚年创作《蔡文姬》仍然下笔如有神。

6、至于说到古人勤奋和发奋读书的故事,更是俯拾皆是,且让人感动佩服。诸如,苏东坡的“日课”,即攻读《汉书》手抄三遍,达到按题背诵一字不差的程度。自称文章如“万斛泉涌,不择而出”,正是知识积累的结果。陆游酷爱读书,在自题“书巢”的房间里,汗牛充栋,达到“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的境界。欧阳修“一生勤苦书千卷”,家穷买不起笔墨,母亲“画荻教子”,用芦荻当笔,在泥沙上习字。在邻居家的废纸堆里觅得一本韩愈的书,借来后废寝忘食,细读好几遍。范仲淹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是他生活的感悟。年少时是个苦孩子,穷得每日连两顿稀饭都维持不下去,只能把每日一顿的粥和咸菜分两顿,留下“断齑画粥”的励志故事。司马光“平生精力,尽于此书”,此书就是流传千古的《资治通鉴》。为撰写这部史书,司马光披星载月读书写作,为怕睡过头,用木头做了一个枕头,梦中只要稍稍翻滚,便会醒来,立刻工作,故取名“警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李时珍继往开来的结果,他精读了前人的《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800多种书籍,记下几百万字的笔记,辨伪谬误,验证良莠。“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徐霞客正是在少时“博览古今书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中产生疑窦,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是《徐霞客游记》写作的动力之源。至于“匡衡凿壁”、“车胤囊螢”、“孙康映雪”的读书立志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读书故事。李清照以“漱玉词”立足词林,享誉天下,其实她的《金石录》“穷尽天下古文奇字”,确是“皓首穷经”读书的结晶。明末思想家方以智,靠勤奋读书并详细笔记,成为那个时代的哲学、文学、医学等著名的学者。顾炎武遍读天下书,精读《资治通鉴》,手抄一遍,一部书变成两部书。

7、书海无涯,生命有限。“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最有益的不是博览群书,而是选择有用的书去读”。“浩瀚的书海,乃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品”。“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8、人们多记得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总之,‘知识能朔造人的性格”。其实,培根还有一句更重要的话——“对于书本上的东西,我们既不可存心挑刺找茬,也不可以一味地盲目听信,更不能拿他们当聊天的谈资和说教的材料,而应该辨别良莠,潜心体会。有些书只能浅尝,有些书只能吞咽,只有少数一部分书才值得细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只能挑选其中某些章节随便看看,有些只可粗略地浏览一遍,只有少数一部分书才值得通篇精读,刻意理解”。

9、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日前关于读书有一番讲话,跟当下的青年更加贴近。人生观和信仰的点应该是经典著作。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你会找到一两个你自己更接近、更欣赏的经典人物,应该把他的著作读得更多,甚至要有一点研究,这会成为你终身某种精神的源泉。譬如鲁迅对我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去找鲁迅,但你的精神要靠一两位大家来维持。通过读经典著作掌握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主张先读原本,找到第一感觉,多少有点自己的看法之后,再去读读别的解释。不要一开始不读原著就去读别人的解释,别人的思考代替了你的思考,这样你就很难自己思考了。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多年前读过一本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古今名人读书法》的小册子,也作过札记,今天翻阅,仍感到很有启迪。爰为之转录几则,供今天爱读书的年轻朋友参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教诲,已经是莘莘学子发蒙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句。更深层次地理解孔大师的读书要义,则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于是后人理解的孔子读书教学方法是——“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诞生的诸多大学问家,几乎都遵循孔子的教导,循序渐进,读书扬名。孔子的孙辈孔伋留下一句读书名言,同样令人信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孟子留下的读书箴言也对后人影响很大,一句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朱子解释为,“能如是,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而可以上达……”还有一句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显然孟子对读书是有选择的。汉景帝之子河间王刘德,留下一句至今还被政治家引用的名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是读书穷理之要”。愚以為,这几句话,定能千古辉煌下去。治国理政之重臣诸葛孔明《诫子书》曰——“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陶渊明则留下一句更豪放的见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也是一种方法。

2、北齐颜之推曰,“学者,犹如种树;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隋人王通则曰,“不求广,故得;不杂学,故明”。唐太宗也留下一句读书的经验之谈,“取法於上,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为下”。

3、大学者韩愈,不仅《师说》留有名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有《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有一句关于读书方法的经验之论——“手披目视,口颂其言,心惟其义”。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对“温故知新”的解读。其弟苏辙更直言“读书百遍,经义自见”。诗人黄庭坚曰,“大率学者喜博而常患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

4、古人中最会读书的大学问家,非朱熹莫属。关于读书之类的箴言也留存最多。我记住的最深刻的教诲有两句。其一,“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其二,“目前为学,只是读史传,说世变。其治经亦不过是记诵编节,向外意多,而未尝反躬内省,以究义理之归。故其身心放纵,意念粗浅,於自己分上无毫髪得力处”。联想起李白的诗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堕烟雾”,这句话对今天某些执政者来讲,依然有新意。

5、在近代大学问家中梁启超是特立独行者自不待言,先生却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天资聪慧的智者鼓吹“笨法”,当给我们想读书的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先生读书研究学问,首先“用怀疑精神去发生问题。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若万事以‘不成问题四字了之……一切学问都拉倒了”。这其实是继承了古人说的,“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梁启超先生认为,“善疑是排除‘故见的第一法门。无论读什么书,听什么话,看见什么事,你疑他一下总不会蚀本”。梁启超讲起做学问,也不乏幽默,他说,“满屋散钱请你拿,但没有一根绳子串上他,你便拿不去。会切烧鸭子的人,块块都是肉;不然,便块块都是骨头。这两句虽然是鄙俚,却是做学问的极好比喻”。梁启超关于读文献,也有真知灼见,“一求真,二求博,三求通”,这是攻读国学的必经之路。

6、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自谦读书虽多,但无成就,归结于“读书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即“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到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更是贪婪,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美术史、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统统去听……结果多是浅尝辄止。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和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仍不能割爱……第二是不能动笔。即读书量很大,重点亦能抓住,为速读往往无暇把关键的要点没能摘抄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蔡元培先生见胡适先生出门常带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忙里偷闲翻阅,或折角,或用铅笔做记号,断定他回家后尚有摘抄的手续。蔡先生鉴于自己的“短处”,语重心长地告诉青年朋友,读书“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就一定有许多成效”。当然也有学者,很是赞成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说。那当是指在基础知识扎实之后的博览读书法。

7、胡适先生直言,“读书的方法,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精,二博”。读书要在前人提倡的“读书三到”即“口到心到手到”的基础上,另加“眼到”,目的则一,就是为了“精”。口到要把文章烂熟地背出来,心到要融会贯通,手到要抄录备忘,眼到要不放过疑点。胡适先生解释的“博”,很是赞同“开卷有益”的大众说法。“博是为参考”,“博是为做人”。“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胡适先生留有一句世人皆知的名言——科学的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在应用上,科学的方法只不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8、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留下一则被后人经常引用的箴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鸿篇巨著可以发现,习总书记是最善于读书学习的佼佼者。既有“望尽天涯路”的高瞻远瞩,又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勤奋韧性,因之能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学以致用。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读书
春日读书正当时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明月还照读书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