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关村创新中心区(CID)打造成新硅谷的几点思考
2017-02-17赵刚
赵刚
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创新起起伏伏,硅谷始终立于浪潮之巅,成为全球创新的标杆,吸引各国前来取经。不少国家尝试复制其模式,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尚无能出其右者。究其愿因,在于硅谷形成了卓越的、独一无二的创新环境,即便是美国本土其他地区也没法照搬。尽管如此,通过借鉴硅谷成功经验,创新能力还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可见硅谷的成功绝非偶然,必然有其内在逻辑。基于这一考虑,要成为新的全球创新中心,中关村创新中心区(CID)需要比照硅谷,弥补短板,强化优势,倾力打造新硅谷。
塑造一个灵魂:创新文化
文化是创新的灵魂。一个地区只要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发展就不会停滞,不会受制于单一行业或企业。即便地区内的某个行业从朝阳走向夕阳,某个领军企业走向破产,只要创新文化不灭,在创新环境激发下,就会不断崛起新兴的行业和企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是地区发展的精神内核,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注入创新基因。受历史上四次殖民占领、赫赫有名的“淘金热”以及大规模国外移民的影响,硅谷形成了崇尚自由和个人奋斗、不尚权威、宽容失败、宽容叛逆、多元化等诸多的文化特质,并拥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和大胆的冒险精神,这些文化特质十分有利于创新。比如,不尚权威就会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宽容失败就会不断试错从而增加成功的几率,给予反传统思想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多元化让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并具有改造世界的情怀,冒险精神让风险投资者愿意进行长线投资而不是急功近利。在硅谷,科技发展与文化艺术呈双螺旋式共同演进。
创新文化不仅影响市场,还影响政府。相关体制机制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从硅谷来看,当地政府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集聚、吸引高科技企业落户、鼓励科技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比如,实行了以股票期权为主的激励机制,允许教职人员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去公司兼职甚至停薪留职1~2年创业等。
要把中关村创新中心区打造成新硅谷,需要培育不尚权威、宽容失败、坚持多元化等文化特征,培育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为企业家创新创业助力,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松绑,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这些是创新的根本所在,不会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当然,在具体实现方法上,则必须因地制宜。比如,在创新文化塑造方面,我国不可能吸引大规模的国外移民进入,在制定具体的体制机制的时候,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硬套。
集聚两类资源:人才与资金
硅谷的成功,离不开从全球各地涌入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大量的高素质移民。《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在“2016产业中国年会”上指出,“实际上,超过50%的硅谷企业都是由美国以外出生的人建立的,其中多数是来自中国和印度的青年人。而这项数据在纽约、波士顿、圣地亚哥等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又根据《2016年硅谷指数》报告,硅谷有37.4%的居民是出生在国外的(加州为27.1%,美国是13.3%),硅谷工作的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从业人员中有74%是出生在国外的。硅谷很多人都会讲外语,硅谷5岁以上的人口中超过51%在家里会讲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旧金山为43%,加州为44%,美国是21%)。
有了人才,还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才能将使创新真正落地,这一点硅谷从不担心。根据《2016年硅谷指数》报告,天使投资(2015年前3个季度达到14亿美元)和硅谷地区吸引的风险投资金额(加上旧金山的风险投资金额,2015年一共是245亿美元,远远超过前年的198亿美元,也是2000年以来风险投资金额最多的一年)。连续第二年,旧金山地区的风险投资在硅谷地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后期投资项目。
从国内来看,中关村创新中心区在吸引优秀人才和风险投资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要超越硅谷,打造成新硅谷,还需要进一步发力。要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破除常规思路,既要留住本地优秀人才,又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既要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更要吸引外籍高端人才为我效力;既要面向发达国家招揽优秀人才,也要吸引广大发展中国家延揽优秀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吸引海外风险资本,其用意不在于资金本身,而在于通过引入海外资本,可以学习国外的风险投资理念,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与国际接轨。
激发两大主体:引擎公司与初创公司
硅谷的发展动力为一些大公司所支撑,即那些所谓的引擎公司。在硅谷历史上,苹果、惠普、英特尔、谷歌、甲骨文、思科、微软等大公司拥有规模庞大的销售额,并不断投入研发,由于科研工作产生了多余的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通过技术的“溢出效应”,大量初创公司诞生。硅谷的大多数初创公司最后都被引擎公司所收购,通过这样的模式,引擎公司与初创公司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网络。
但需要注意的是,硅谷创新并非提倡一枝独秀,而是强调全生态的创新。例如,微软、谷歌这样的引擎企业都曾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从1998年5月微软接到美国司法部联合20个州的起诉,至2000年4月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宣布微软违反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历时两年,这是20世纪美国最大的一场反垄断诉讼。另外,2013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谷歌搜索引擎展开反垄断调查,虽然最后双方达成了和解,但向市场释放出反垄断的明确信号。2015年,针对谷歌为自己的Android应用设置了更高的优先级,并阻碍竞争对手进入,主要表现在谷歌要求Android手机厂商把其搜索设置成默认搜索引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展了反垄断调查,并在2016年擴大了调查范围。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十强,也拥有领先的技术,可以说成长为引擎公司,并通过技术溢出,诞生了很多初创公司。同样,这些公司在创新方面也遭到指责。例如,在2016年3月的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乐视董事长贾跃亭表示,“BAT是三座大山,让无数创业公司暗无天日。创业公司普遍面临三大命运:要么被BAT复制、要么被并购、要么被参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创公司的创新,不利于我国“双创”的发展。
要把中关村创新中心区打造成新硅谷,需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要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移、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引擎公司和初创公司的创新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整合三支力量:政府、企业、高校
硅谷是政产学相结合的典型,这是硅谷成功的一大法宝。硅谷的每一轮高科技浪潮背后都可以看到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航天局(NAS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小企业管理局(SBA)等的影子,这些政府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创新。另外,硅谷的成功也离不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支持,其中的翘楚斯坦福大学在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于前三。一方面,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学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其科研成果也能够快速在硅谷实现转移和转化。
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新集聚的中心,中关村创新中心区在官产学方面也具有同样的优势。一方面,海淀园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1/4,承接的“973项目”占全国的1/3,可见吸引了大量的政府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海淀园拥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83所,其中“211工程项目”高校19所,“985工程项目”高校8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6所,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8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582人,占全国的37%,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留学归国创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的近1/4,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
对比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扶持创新的资金更多地投向了企业,即便是投向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技术转移和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也大;国内政府扶持创新的资金更多地投向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得到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要把中关村创新中心区打造成新硅谷,需要将政产学紧密结合,形成创新生态,政府要密切跟踪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将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有针对性地分配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新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并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合作桥梁,推动科技成果从高校向企业的流动。
发力七大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硅谷整体的发展来看,也并非一直一帆风顺,产业更替从农业时代到无线电时代、半导体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一直到社交媒体和多元化时代。时至今日,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等的发展,以及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为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农业、汽车及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金融业等正成为硅谷的投资热点。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在硅谷创业的失败率很高,能存活十年以上的公司并不多。根据旧金山湾区新闻联盟公布的2013年度硅谷“150强”的名单显示,与十年前相比,当年仍上榜的公司名单仅剩不到四成,其余超过六成都已消失,它们不是被兼并、收购、迁移,就是因销售业绩下降或企业倒闭而被淘汰。企业的失败固然有自身经营存在的问题,但更多地可能是没有顺应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错失了转型和创新变革的时机。
要把中关村创新中心区打造成新硅谷,需要抓住行业发展的潮流。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中关村创新中心区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网络通信、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等特色产业聚集,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从政府规划的角度来看,国家刚刚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产业。另外,海淀区在2013年发布《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及三年行动计划》,表示将重点支持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加快“专精特新”产业集群走向产业链高端和创新技术前沿。
中关村创新中心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都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的重要构成,作为中国第三代科技园区发展的典范,被海淀区寄予厚望,正瞄准新硅谷的建设目标,努力打造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以及成为新的全球创新中心。
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关村创新中心区需要以创新文化为魂,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以创新人才和资金为基,推出各种优惠措施,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以扶持引擎公司与初创公司创新为要,打造企业协同创新生态;以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的力量為根,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推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要,瞄准技术前沿,推动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从而激发创新活力,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中占据先机。
(作者系博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亚太创新基金会副理事长,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中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