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人民群众 紧贴时代脉搏

2017-02-17许艳艳

综艺报 2017年1期

许艳艳

1月6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以下简称《外》剧)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相关单位领导、《外》剧演职人员代表、中央及广东省部分新闻媒体代表50余人出席会议。

《外》剧是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摄制出品的以粤语为主要語言的当代家庭生活题材电视系列短剧。该剧于2000年11月4日在原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首播,至今开播超过16年,总集数突破3000集,创造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纪录,成为当前国内播出时间最长、播出集数最多的电视连续剧。2002年,该剧曾创下广东省域收视率41.39%的纪录,时至今日,虽有回落,依然稳居珠江频道三甲之列,为珠江频道周末剧场时段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根植本土的鲜明地域特色

研讨会上,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就《外》剧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鲜活的生活气息表示肯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指出,真正的好作品如同牙医一样,能够把握当下痛点。《外》剧正是由于深入挖掘社会痛点,反映现实生活,才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张惠建表示,坚持植根本土,特色化发展,是《外》剧保持长盛不衰的先决条件。创作伊始,该剧就将讲述草根百姓家庭生活故事、根植本土的粤语系列短剧作为自身定位。鲜明的广东地域特色和岭南文化气息,是《外》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智锋认为,从创作和生产的角度讲,《外》剧植根百姓生活,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打造新现实主义题材,展示生活细节,并利用喜剧方式呈现,是电视剧创作上的丰碑。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原总监张子扬认为,《外》剧以粤语形式呈现,非常接地气,如果离开这一语言魅力,很难保持如此长久。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才能使中华文化充满生机。同时,这部长盛不衰的剧也成为时代索引,起到记录时代的作用。

坚持边拍边播的制播方式

受互联网影响,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外》剧边拍边播的制播方式为其他电视台提供了经验和参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指出,目前,很多电视台仍旧停留在购买电视剧的阶段,这将会丧失电视台在内容生产方面的发言权。面对新媒体的竞争,电视台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渠道存在,将会变得被动。《外》剧制播一体模式的经验值得其他电视台借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在发言中表示,《外》剧称得上是中国电视剧成功创作的试验田。他说,如果把电视剧的制作全盘交给社会,终将导致电视台影响力越来越弱。美国主要的电视剧版权都掌握在电视台手中,如此才能有效对抗互联网的冲击和竞争。

《光明日报》文艺评论版副主编李蕾提到,国外一些电视剧动辄几季甚至十几季的现象在中国比较少,近两年仍旧活跃在荧屏的此类型电视剧更是稀缺。“长寿剧”依赖长远规划和大量投入。那种抱着“赚了钱就跑”的浮躁心态、并未沉下来潜心开发的电视剧不会走得太长远。边拍边播的方式对生产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寿剧的品牌效应是一般电视剧无法比肩的,把握持续性和稳定性才能赢得收视惯性。”

与时俱进保障持续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外》剧的成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内容创新。与新世纪伊始相比,如今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在内容创作上无法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终将失去观众。而《外》剧根据时代热点的推陈出新,结合电话诈骗、出国购物游等社会话题不断丰富内容制作,有效做到与时俱进,这一有益尝试值得肯定。

片中“二嫂”的扮演者虎艳芬表示,开播至今,节目组始终深入实地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利用QQ、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与观众互动,同时组织观众见面会、探班活动等百余次,演职人员采访足迹遍布国内外,微信公众号也在3个月内积累了15万用户。庞大的观众基础以及长期保持的良性互动关系都为《外》剧的与时俱进提供了可靠保障。

对于未来《外》剧如何继续发扬已有优势、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持续发展创新的问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绍阳表示,《外》剧在喜剧和方言剧上具有优势,前几季好看的关键主要在于抓住了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差异性的冲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差异化已然融合,当核心冲突消失、最能体现喜剧效果的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内容上如何与时俱进?他给出的答案是——广州文化从强势到弱势,家族内的外来人员可以反过来审视家庭原住成员,利用冲突反转,尝试新的开拓或许是解决之道。

向下一个3000集进发

《外》剧创作团队表示,要在发挥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向下一个3000集进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从宣传渠道和IP价值开发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辑周然毅表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适合碎片化传播和观看,这正好契合《外》剧的短剧特点,如何利用新型传播渠道提升自身影响力值得思考。李蕾也建议将目前《外》剧一个故事用上、下两集承载,缩短为一集的一气呵成,使剧情更紧凑,更符合年轻观众收视习惯。

如今,整个文化产品制作行业都在挖掘IP价值。多位与会专家认为,就目前影响力来看,《外》剧的IP价值还未全盘开发出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谭天表示,广大的受众基础足以使《外》剧的每一位演员都能成为自有IP,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宣传推广。还可以将IP延展出去,从办学校、发展电视购物、到运营《外》剧商场,进一步扩展消费服务范围;并通过筹建俱乐部、学校,发展网游等互联网产品,借助互联网思维对品牌进行持续开发。与此同时,为开发出更多衍生产品,有必要引入产品经理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