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坊街
2017-02-17朱欣然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中学部704班
◎朱欣然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中学部704班
游河坊街
◎朱欣然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中学部704班
一 记叙文
河坊街在杭州市吴山脚下,吴山广场东面,从广场步入河坊街,迎面一个牌坊,“清河坊”三字映入眼帘。踏着青石板,伴随着街道两旁的红门、白墙,还有檐角的黑瓦,一派典雅气息扑面而来。
走过一家一家的店铺,欣赏着林林总总的珍奇古玩,真是满目的新奇!再往前行,一家花扇店将我的眼迷住了,我径直走向店门前,双手不禁摩挲着门框与墙壁。这古街中的商铺虽显沧桑,却依然不失生气。将鼻子贴近墙壁,一种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进入店中,松香氤氲,顿觉神情迷离,浑然陶醉。货架上,各式各样的花扇规规整整地立着,于琳琅满目之中,挑出一把称心如意的花扇,定睛一看,扇面上题着一行诗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嘿,真可谓佳扇藏好诗。轻摇小扇,仿佛自己就是个谦谦君子、文雅儒生。“不错,不错,买了!”我会心一笑,带着满心的欢喜,把宝扇收入了囊中。
“咕噜咕噜”,这时我的肚子传来一阵乱叫,用手一摸,肚皮早已经空瘪瘪的了,顿感饥肠辘辘。突然一阵酥香之气直钻进我的鼻子,刺激着我饥饿的神经,让我直咽口水。身体不禁被这香气牵鼻而行,循着气味,穿过游人,少时,一面写着“武大郎烧饼,4元一个”的彩旗在风中荡漾招摇,涌入眼帘。移步前行,到了,到了!我挤进水泄不通的人群,眼前的一幕不由得让我一惊,我的眼珠都快要蹦出来了。只见一位身形矮小、穿着古装、头戴四方玲珑帽、皮肤黝黑发亮的男子正在烧饼摊前忙活着,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武大郎吗?再瞧,他那专注的眼神,那熟练的手法,擀、贴、揭、放,一气呵成,刚出炉的烧饼总是眨眼工夫便被抢购一空。
终于轮到我了,我松了口气,对他说:“叔叔,一个烧饼。”“好嘞,稍等——”粗犷的声音不禁让我心头一颤。俄而,接过刚出炉的热烘烘的烧饼,看着金黄的表皮、翡翠般的葱花,我垂涎三尺,忍不住就咬上一口,细细咀嚼,味美无穷,酥香弥漫了口腔的角角落落,直通肺腑,怎一个“香”字了得!挤出人群,抬头一看,哦,前面还有那么多好吃的啊!什么耳朵眼炸、煎饼果子、果仁张、糖炒栗子……一声声吆喝,一堆堆人群,真可谓美味漫街头,人潮如海流啊。
天色渐晚,红日缓落,酡红燃遍天际。我伫立良久,回眸来时路,心中不禁念叨:别了,清河坊街,下次再来一定要好好逛个遍,吃个够。
指导老师:陈治勇
【陈老师评】
此文以游踪为线索,叙述了清河坊街一日游之见闻。先写河坊街店铺之珍奇古玩,再写河坊街之美味小吃。如此,凸显了河坊街的“玩”与“吃”两大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但比起一般游记文章,此文却有它独特所在。写珍奇古玩,不是如数家珍,件件细描,而是先概写一笔,再重点叙述花扇店。写花扇店不细描花扇,而是重点写气味,写轻摇小扇之儒生气,写自己得扇之欣喜情。写美味小吃,先重点写“武大郎”烧饼,再概写一笔其他。写烧饼,不是单写其味,而是着意于“武大郎”形象、烧饼做工、其味之香。这就打破了常规的写物与写吃,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小作者很着意于炼字,如写做烧饼的“擀、贴、揭、放”,仅四字,就将功夫之精、速度之快形象化,使人如见其人,如见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