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7-02-16严立平
严立平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历理解、参与、探究、反思和创造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转识成智,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提升质量,还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必不可少.只有体验,经历知识的发酵过程,体会情感,唤醒智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激发.
一、在体验中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特别青睐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各种策略中,自主学习的效率始终高居榜首,而自主学习的核心动力来自于情感体验.当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感时,学习激情和学习动能会成倍增长.而物理学科的情境性较强,教师要以情境为载体,以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电功率”时,教学實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一直是重中之重.如何突破此难点?我设计了一组辅助性的对比实验,运用对比的手法启发、点拨学生观察问题的实质.首先我出自制示教板,请学生比较示教板上的两个灯泡异同.生:两个灯泡是串联的.“大”灯标有“220V、200W”字样,“小”灯标有“220V,40W”字样,且大灯的灯丝要粗于小灯的.师:若闭合开关的话,大灯与小灯,哪一个更亮?并说明理由.此时,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大多认为,大灯应比小灯亮一些.理由,当然是依据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大灯标注的电功率较小灯要大.也有少数学生在想:可能小灯比大灯亮,但说起理由来欲言又止.后来演示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大灯没有发光,而小灯发光但暗淡.这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相悖.学生不解地问:大灯中难道没有电流通过?小灯为何发出的是暗淡之光?按照串联知识,其电流应该是等量的呀?学生既兴奋,又不解.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我提问:如果把两灯并联,两灯发光如何?接着,我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两灯同时发出明亮的光,且大灯较小灯亮.这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原因.这样,边演示边讨论,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学生在揭示矛盾的过程中学到以下认知:只有当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标牌上标注的额定电压时,用电器才能正常运转,因为此时用电器消耗的实际功率和标牌上标注的额定功率是相等的.而对于灯泡来说,其亮度是由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的电流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灯泡的亮度由它的实际功率来决定,实际功率越大,灯泡也就越亮.可见,只有让学生体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才能体验到成就感.
二、在体验中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让学生去科学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既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策略,也是当今教学模式的必然需求.新课程指出,要大力推进“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是不二法门,其效果主要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获得“真情感”,有没有体会“获得感”.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为了创造一个探究的氛围,我将探究活动分为三个板块来展开:一是课前准备.先请学生回顾自己的照相经验,说说成像原理,再以此为契机,谈谈其他类仪器的成像特点.二是课堂探究阶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照相机和凸透镜成像异同,并变化凸透镜与参照物的距离,力求在讨论中发现问题的核心价值: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然后我给予恰当的启发和点拨.三是课外活动.让学生课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的运用,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制作简易望远镜.这些步骤,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在体验中帮助学生反思和创新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反思,才能创新,反思和创新是有效教学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再现前人是如何经历发明和创造的,又是如何由失败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这样,既能让学生“见贤思齐”,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时,我设置了两种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结果一个测试密度偏小,一个偏大,然后让学生反思,并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案,减小密度偏差.这样,学生在实验和反思中不断想出新点子,体验了一次“万众创新”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