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心城市发展潜力分析与省域空间发展
2017-02-16闫梦茜王颖
闫梦茜 王颖
摘 要: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河南省18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通过得分水平对第一、第二和综合主成份进行等级划分。分析得出:在省域范围内各主成份所代表的经济活力和城市发展潜力因地域分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两者间差异较大。最后,文章在河南省城镇空间合理有序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中心城市发展潜力;主成份分析;城镇空间
一、引言
中心城市在省域经济发展中起领军作用,能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河南省18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悬殊较大,为制定出符合现实的发展战略,在最大程度上带动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应全面分析各中心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从而加快全省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豫、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步伐,增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优势,为实现“建设经济强省、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重要发展目标做准备。
二、中心城市发展潜力计算
(一) 指标选取与测度方法
为了能够准确分析各中心城市发展潜力,文章选取7个常用指标: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GDP X2、第一产业生产总值X3、第二产业生产总值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7。
由于上述各指标之间相互联系,因而在定量测度城市发展潜力过程中得到的体积数据有重叠。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确定各自权重,对原始变量进行分析,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二)主要计算过程
1.特征根与主成份贡献率
数据来源于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在SPSS 22.0统计软件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各主成份的特征根、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计算得出,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72.52%,是最大值。由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7.12%,超过一般标准97%,从数值分析角度将前2个指标代替原始因子来反映原始总特征是科学的。
2.指标变量在主成份上的载荷
依据上述结果,计算各指标变量在第一主成分Y1和第二主成分Y2上的载荷。得出,第一主成分与GDP、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5项指标的相关性很强,其载荷均大于96%。并且人均GDP在Y1上的主成份载荷在50%以上,有强的相关性。因而,中心城市经济活力的代表由第一主成分担当是科学的。
(三)计算结果
由以上结果计算出各中心城市在Y1、Y2上的得分h1、h2,定义综合主成份得分h=72.52%h1+24.66%h2,h代表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计算出各中心城市的综合主成份得分
(表1)。从h1得分看出,郑州、洛阳、南阳、许昌的经济活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h2得分来看,南阳、周口、信阳、驻马店、商丘、开封、新乡、安阳第一产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水平;得分为负的城市,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中心城市间经济活力差距较大,最弱的鶴壁与最强的郑州相差约10分;而中心城市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小,最低的济源与最高的南阳相差约4.8分。从综合主成份得分来看,h为正的中心城市郑州、洛阳、南阳、周口,其发展潜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他14个中心城市发展潜力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中心城市总数约77.78%;并且中心城市间发展潜力差距明显,发展潜力最小的济源与最大的郑州相差约7.85分。
三、河南省中心城市发展潜力分析
(一)省域中心城市经济活力分异
根据表1,将代表区域经济活力的h1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h1>2(强);Ⅱ级:0
(二)省域中心城市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分异
第二主成份代表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也可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h2>2(高);Ⅱ级:0
(三)省域中心城市发展潜力分异
根据表2-1的结果将中心城市发展潜力h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h>2(高);Ⅱ级:0
四、对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郑汴都市区建设
在省域范围内,加强郑汴一体化建设,增强其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并积极参与到全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发展中。就河南省发展状况来看,豫中要加强许昌的建设,豫西、豫东地区则须加强三门峡、平顶山、驻马店、信阳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区建设,豫北要重点发展焦作、新乡、濮阳、安阳等中心城市的都市区的建设。同时各分区内部要培育出更多的增长极,使其成为承接高一级中心城市或都市区对外辐射和集聚的节点[3]。
(二)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
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发挥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坚持向心发展,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为依托,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涵盖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8个省辖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其余9个省辖市的“1小时”紧密圈和涵盖中原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1个半小时”合作圈。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三)积极实施产业战略转移
从全省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明显差异得出,未来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为分阶段梯度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最强的鄭州,为巩固其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应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随后开始向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较好、发展潜力一般的豫南、豫东地区和部分北部地区推进,为使城镇空间进一步集聚,应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大力实施豫中、豫西相关产业的转移,使其经济实力和城镇规模进一步壮大。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通过产业转移和升级、技术扩散、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和提高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等措施,沿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京广铁路等轴线向城市发展潜力较弱的豫北地区拓展,发展沿线地区的经济,同时加快中心城市的崛起,以点—轴方式编织河南省经济发展网络体系,带动河南省18个中心城市全面平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赵民,张京祥.省域城镇化战略规划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蒋国富,刘长运.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 2008,28(4):637-639.
[3] 刘继生,陈彦光.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J].地理科学,2003,23(6):71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