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唤起黄州梦 雨洗东坡月色清
2017-02-16吴勇
吴勇
黄州作为黄冈市的一个区,它的闻名遐迩,是因为苏轼。而比苏轼这个名字更家喻户晓的“苏东坡”即来自黄州。林语堂先生在他用英文撰写的《苏东坡传·序》里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会心地一笑”。苏东坡为何到黄州?区区黄州何以使苏东坡一跃成为北宋文坛顶峰级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苏轼与黄州东坡赤壁的故事。
公元583年,齐安郡改名为黄州,黄州一面屏山,长江环绕其三面。黄州赤壁方圆二里许,海拔不足200米。900 多年前的一个月夜,“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长衣大袖,飘然而来,面对赤壁的巉(chán)岩峭壁、巨涛骇浪、千古风流,碰撞出如山的激情,化为“留传万口中”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绝唱。这里的亭台楼阁,古朴厚重,堪称是文章的山水、诗词的园林、书法的天地。
衣袂飘飘的东坡雕像引我们拾级而上,高大飞檐式门楼上题楷书“东坡赤壁”,两边为著名书法家徐本一先生手书楹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矶头上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二赋堂青瓦黄墙,为赤壁建筑群中心,匾额为清人李鸿章所题,堂前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长联:“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堂正中木壁两面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堂西侧为酹(lèi)江亭,取苏子“一樽还酹江月”之意,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赵孟頫手书《前赤壁赋》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旁为坡仙亭,有苏轼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告别黄州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等石刻。坡仙亭下为睡仙亭、放龟亭。二赋堂东边留仙阁,阁内有《东坡笠履图》石刻和苏轼为其乳母任采莲撰写的墓碑、清末书法家杨守敬书《留仙阁记》石刻。留仙阁东十来步是碑阁,内嵌杨守敬集刻苏轼等手书的《景苏园帖》刻石100余块。碑阁后有剪刀峰、问鹤亭和栖霞楼,沿山径小路可访雪堂。自唐以来,东坡赤壁迎来过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袁宏道等历史名人,留下了许多诗词、楹联、匾额或书法手迹。
初到黄州,苏轼贫病交加,经济窘迫,后来朋友为他“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苏轼因这块叫“东坡”的土地而自号为“东坡居士”。面对贫穷、疾病和精神的苦闷,苏轼没有消沉与气馁,反而自言“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黄州生活充满了生活情趣,作为美食家的苏轼写了《东坡羹颂》《猪肉颂》《二红饭》等文章,还用蜂蜜酿造出了一种“蜜酒”。苏轼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种博爱的天性,使他走上了留心耕作、寄情山水、着意翰墨、以诚交友的生活道路。他写下的214首诗、37首词、2篇赋、27篇文章、250封长信、91篇小品,留下了登峰造极的“二赋一词”,更留下了他一生最精美的翰墨瑰宝。
元丰五年的寒食节,苏轼书写了他作的两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诞生了。读这卷苏轼自书诗墨迹,我突然想到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悲怆、低徊、沉郁的旋律中却又隐含着蓄势待发的激情。如果说《寒食帖》代表黄州初期笔随意走、跌宕直率的书法创作,苏轼所书自作《前赤壁赋》以及一系列手札則是黄州后期书法形成其个人风貌的代表作。《前赤壁赋》楷书如棉裹铁,丰腴之中又不乏飘逸洒脱之致。书法之美与散文悠远深邃的意境和谐统一。
苏轼黄州时期的书法创作在其一生、在宋人书法中乃至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东坡赤壁影响还波及海外。有趣的是,古代韩国和日本的文人也仿效苏轼,把他们国内的不少地方当作赤壁,举行赤壁之游,留下了大量诗文。真正的赤壁之战所在地众说纷纭,东坡赤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赤壁本身。
“为君唤起黄州梦”“雨洗东坡月色清” 两句,前一句来自黄庭坚写苏东坡的诗句,后一句是东坡诗。可见苏、黄二人对黄州和东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