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观念建构的“学生实验活动”新尝试

2017-02-16胡巢生

化学教与学 2017年1期

摘要:“蜡烛燃烧”是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个核心的探究活动,承载了许多物理、化学知识。在细致研究课标、比较四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抓住“物质燃烧的条件”所蕴涵核心知识的逻辑关系、科学方法和化学思想,围绕知识的价值和学生的思维有逻辑地以“蜡烛的燃烧”设计学生实验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化学思想和观念。

关键词:学生实验;蜡烛燃烧;燃烧的条件;化学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1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05

笔者在《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学生实验活动”内容编写特点及对比分析》一文,对比了三个版本教材中8个“学生实验活动”的编写特点,提出学生实验活动的策略,被人大复印报刊《中学化学教与学》转载于2015年第2期上。就如何組织学生实验的教学活动,很多同行要求介绍具体操作流程。2013年11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设计并执教了“学生实验活动三——物质燃烧的条件”,获得一等奖。该设计完全突破教材的预设,以蜡烛的燃烧为主线,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得到点评专家的高度赞扬。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反思,又得以丰富和发展。现以本节“学生实验活动”课的课堂组织为例,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学习。

一、整合不同版本教材资源,从学科观念的高度确立探究主题

探究主题的确立是学生实验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物质燃烧的条件”是课程标准规定的8个学生实验活动之一,由化学学科的学习来看,通过实验怎样才能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亦即为什么要把燃烧作为初等化学中的一个主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够通过教学和实验活动使得学生加深对于燃烧、着火和灭火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1]。

为了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控制之本,揭示知识背后隐含的化学思想,笔者通过对比人教版、沪教版、鲁教版、科粤版四个版本教材中该实验设计发现,除鲁教版教材外,三个版本教材都采用蜡烛作为实验用品,将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因此,笔者对教材实验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充分挖掘“蜡烛的燃烧”的教育价值,将探究的主线确定为“初探——再探——三探——反思”蜡烛的燃烧4个板块[2](表1)。

通过主题探究,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控制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和促进燃烧的进行,揭示知识背后隐含的化学思想。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自然走近化学,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启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从“三维目标”的高度整体规划,建立化学思想方法

建立化学思想方法,有利于更深刻把握问题的本质,树立分析问题的广阔视角,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设计既关注有效推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的内涵和外延,又关注教材内容、化学学科观念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学生自然会有意识地利用燃烧、控制燃烧。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物的量,可以使反应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进行,从而使化学反应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例如:[初探——蜡烛的燃烧]

[分组实验]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2.将冷的蒸发皿放在火焰的上方,提出与蜡烛燃烧有关的问题。

生1:为什么蜡烛需要有一根烛芯?烛芯的作用是什么?

生2:为什么冷的蒸发皿上会有黑色物质产生?

生3:为什么蜡烛刚开始时,不易点燃且火焰较小?

生4:为什么蜡烛在吹灭时,有一股白烟?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组成,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熄灭瞬间以及冷的蒸发皿上的现象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入课题。

师:要了解其中的奥秘,接下来请各小组认真阅读相关实验要求、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完成实验,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上,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表2)。

师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要使燃烧反应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视频展示]播放笔者引燃煤炉的视频,解释将引火材料(纸、刨花、木块)和蜂窝煤依次放置的依据是什么?

[演示实验] 取备好的绿豆粒大小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并将白磷用小铁圈罩住,再分别另取一块相同大小的白磷和红磷置于两支试管中,迅速罩上气球,也放入烧杯中。学生观察到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下的白磷和红磷没有燃烧。再将事先收集满氧气的大试管罩住水下的白磷,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分析,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视频展示、演示实验、问题引领等环节,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从“水火不容”到“水火相容”,在取得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实验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对化学观念的认识;形成认识上述内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具体知识的教学中有效实施观念教学[4]。

再如:[再探——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师:是不是有了这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燃烧为我们服务了呢?接下来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课件展示]我省四市因焚烧秸秆而产生的雾霾天气图片。

[分组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比较蜡烛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异同。总结使燃烧变得更旺的方法。

[演示实验]在燃着的酒精灯火焰上撒少量的还原铁粉、酒精喷雾燃烧。

[课件展示]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分析碳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反应。

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得出: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设计意图]由焚烧秸秆产生的雾霾天气,得出必须优化燃烧的条件的结论,使得燃烧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与在空气中的燃烧相比,蜡烛发生了完全燃烧,放热多,污染少。铁粉的燃烧有利于消除学生界定可燃物的迷思概念,高燃点的可燃物,如金属、石头等,学生从其生活经验中,建立了无法以点火的方式使它开始燃烧的错误认识,故将其归类为不可燃物。兩个演示实验,简洁明了,现场很有震撼力。使学生感受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发展中的价值,使整个探究活动水到渠成。而这些恰恰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所在。

三、学生实验活动,不能只强调操作,注重问、思和法

课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要紧密结合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教师应适时地设计并提出有一定层次和思维容量问题,将探究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高级思维能力建立起本质上的联系,将科学探究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5]。

如:[反思——蜡烛的燃烧]

[视频展示]将一支较粗的蜡烛点燃,慢慢放入盛有水的小鱼缸中(图1),观察现象。

问题1:用火柴点蜡烛时,为什么开始不易点着?

问题2:蜡烛一经点燃,为什么能持续燃烧?

问题3:蜡烛火焰为什么会闪烁摇晃?为什么火焰呈拉长的水滴形?

问题4:烛身上部为何形成杯子的形状?烛油为何储存在“杯子”中,而未直接燃烧?

问题5:为什么水中燃烧的蜡烛最后变成了“水晶杯”呢?为什么在水中燃烧的过程中,火焰在不断的挣扎,最后还是熄灭了呢?

[设计意图]增加蜡烛在水中燃烧的趣味实验,将课堂的气氛推到高潮,使整节课的设计流程遵循认知发展由浅入深的客观规律,使不同认知层次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将“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宏微结合”“化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假设、模型与实验”等思想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教材中蕴涵的化学思想方法,感悟化学知识和化学思想方法相辅相成的关系[6]。

四、结语

教师应增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认同、实施和创造,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伪存真,获取真实、原创的知识,再将真实的、能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之余,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和实验素养得到提升。促使实验教学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同时,应处理好教师引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所选用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相适合,以保证教学方式运用的有效性[7],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才是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和创新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之五[J].化学教学,2012(12):3-5

[2] 胡巢生.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学生实验活动”内容编写特点及对比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4(11):44-47

[3] 胡巢生.教材微粒观建构方式的分析与启示[J].化学教学,2013(8):26-29

[4] 何彩霞.以化学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活动[J].化学教育,2013(1):16-18

[5] 王磊.基于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化学探究教学发展趋势[J].化学教育,2014(7):5-9

[6] 刘松伟,刘雅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10):20-22

[7] 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