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发展路径思考
2017-02-16顾俊玲高郁
顾俊玲+高郁
摘 要:文章从俄罗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出发,阐述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定位与特色,并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外语;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32-03
大学通常分为研究型、学术型,教学型、应用型,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都应有超前思维和战略思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同时确定自己的方向。大学的意义在于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创造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内涵。大学在凭借其知识、思想、智慧、人才和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任何一所高校的办学模式实际上都是由多种具体模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不同构成要素或要素间不同的排列次序与空间配置,使各种模式显示出不同的功能,适应不同的条件与需求。”[2]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中国在2014年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半数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选择。我们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应用型”转向。与此同时,中国的紧邻、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参考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大力开展应用型学士培养计划, 预计2018年前,应用型学士毕业生应当占(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的 30%—40%以上[3]。这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向有很多契合点,两国应用教育合作有很大空间。
工科的特点在于应用,外语专业培养的也多是语言应用人才,将来主要从事语言服务行业,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能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教育改革的总体需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85所理工科大学设有外语专业[4]。如何与文科院校外语专业、外语类大学的外语专业竞争?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将以什么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可、生源的选择?这是每一个外语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俄罗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俄国有许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19 世纪俄国政府强调教育优先,并立法保障全民教育;用“预防教育”代替“修正教育”;19世纪60年代俄国政府试图取消体罚;19世纪末教育界提出取消中学的计分制,以此向生命教育的方向推进……[5]当前的俄罗斯也非常重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以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创建企业型大学”是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政府鼓励大学创立企业,与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研发。2009年俄罗斯联邦公布了培养应用型学士培养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开设的专业主要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技术等优先发展的专业领域。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等课程要占总学时的 50%及以上,生产性实践知识的教学由企业派出经验丰富的高学历人员承担,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些办学经验都能给我国高校“应用”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针对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俄罗斯高校外语“专业化”课程设置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定位
专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要“依据以国情和校情为基础、以学科发展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6]进行选择,一旦确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外语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在应用型理工科大学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应该利用好“理工”的特长,培养懂得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路径,更是市场所需、国家战略所需。
以地处哈尔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其俄语专业起步较晚,依托中俄合作办学的基础于2007年创办俄语专业。为了整合所有的俄语师资力量,俄语专业置于国际教育学院统一管理。面对省内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河学院等或强大或有特色的俄语办学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俄语人充分思考和调研,发挥本校工科特色,依托对俄教育合作的基础,将俄语专业的发展定位为:依托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优质的教师资源,充分利用工科院校长线专业矿业及机械等学科特色平台,结合本省市的地缘优势,深入开展“3+1”(中外双校园)模式培养,培养以外语为特长,并向工程技术领域交叉学科拓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7]。这一专业定位充分考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结合本校的工科特色專业,努力培养文科专业里的工科人才、工科专业里的外语人才。这个经验值得国内同类院校借鉴。
三、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特色
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一旦结合本校理工科的特长专业,就能确立与文科类、综合类院校外语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些具备双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出口会比仅懂外语的文科毕业生更加畅通。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与本校工科特长专业结合可以产生两套培养模式:“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构成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特色。
(一)外语+工科辅修专业
“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即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以外语学习为主,并辅修1门本校的工科专业。学生用四年的勤奋努力,结合学习过程中各种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打造出“工科外语人”,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经贸、矿业、机械、材料等方面的翻译工作。
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在宣传方面,外语专业的招生简章上突出学校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使学生填报志愿时就做好学习两门专业的心理准备。外语专业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选修1—2门相关专业基础课。若与本专业课程冲突的,可以采取自学选修课基础理论教材,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本(无上限)专业基础课教材的自学或选修。在校期间可选修6—8门基础理论课,在学习外语专业的同时,学习一门工科专业的入门知识。工科专业可为外语专业学生配备专任教师,讲述入门、导论知识,以概论的方式介绍知识面;如果不具备配备专门教师的条件,应适当降低考核难度,以开卷或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考核通过,获得该专业的学位证。那么该生毕业时就是双学位,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
同时,还应优化外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完善“外语+工科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进行科技和商务沟通的能力。如黑龙江科技大学开设了“经贸俄语”、“国际贸易实物”、“科技俄语阅读”等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俄语训练,新增设的科技和经贸类课程可辅助二学位的学习。
(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学生进入大学,英语的语言基础已经很扎实,如果大学期间仅将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修满学分就放弃,与国家而言是十几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于个人而言是时间和智力的巨大浪费。这些学生若能辅修英语专业的二学位,进一步提高外语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将是对个人第一专业的有力补充,正如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A.A. Pыбкиная所言,“外语不只是大学本科教学中需要应该掌握的一门课程,还是职业开拓技能的手段”。掌握外语,才能在地球村里,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或国际竞争。
小语种以俄语为例,我国开始俄语专业的高校约140多所,在校生约2万名,主要是零起点学生;全国开设公共俄语教学的高校约120所,在校生近1.2万。这1.2万名学生多数从中学开始学习俄语,具备较扎实的俄语基础。进入大学后,他们主修的专业是非俄语,如果充分发掘这部分学生的外语潜力,每年从公共外语的学生中挑选外语能力强的同学辅修外语专业第二学位,培养“专业+外语”的学生,充分发挥外语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既可发展俄语专业的二学位,也是对国家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
再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俄语专业为例,他们尝试与理工科专业实现相互开放选修课,即向外语专业学生开放选修课的学院,其学生也可以来选修俄语专业课程,实现他们的“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外语能力,强化其“应用型”特质,增加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外语专业还考虑为本校优势理工学科的优秀学生开设零起点第二外语课,或英语提高班,便于他们以后出国深造或扩展其未来就业面。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为国内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赴国外留学的项目,可以鼓励“专业+外语”的优秀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赴国外留学的机会。
四、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
确立了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还需要多方面资源配合。教学环节的完成离不开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师资转型与能力提升、教材建设跟进,教学方法调整是理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发展特色的保障。
(一)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十分必要。“应用型”大学急需“双师型”教师来培养“职业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复合型人才。外语专业的教师通常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局限于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缺乏工科知识背景。而工科专业的教师外语水平也不足以直接教授学生学习专业外语。
高校“应用”转向过程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双师型”队伍是重要任务。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1)选派有意愿学习的教师去相关工科专业听课学习,3—4年培养2—3名懂得相关知识的教师,可以讲授《科技外语》,可以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工科思维方式、工科简单知识。(2)选派教师深入语言服务企业培训,获得市场服务的应用经验。(3)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家做高校的兼职教师或学生实习、实践的导师。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去锻炼动手能力、应用能力。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即课本,课本是教学之本。教学改革的基础是教材建设。以传统学科分布、知识架构为导向编写的教材,不能满足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需要。目前还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成熟教材。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可以考虑结合自己的校情自编讲义,逐步推广。针对“外语+工科辅修专业”方向的学生,应适当压缩语言课理论教学的内容,提取核心知识点、语法结构、篇章知识、修辞知识精讲多练。同时将语法讲解的实例更换为科技语体的例子,增加学生相关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科技外语句型的积累和训练,形成自编讲义,再逐步向市场推广。针对“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语言水平结合其工科专业的相关词汇、科技语体的材料编一套简明外语教程,为学生未来去国外进一步攻读学位奠定语言基础。俄罗斯专家 H.Д.Гальсков认为,“在专业材料的语言学习中,学生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获得了成功。‘专业化外语课程是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效结合”[8]。
(三)创新教学方法
外语知识的学习更多在于学生的勤奋训练,曾经有外语教师说,“外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學会的”,意思是单靠教师课堂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内化知识,必须靠学生勤奋的“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而“外语+工科辅修专业”的学生则会更加辛苦,因为他们每学期必须完成一本以上基础理论课教材的自学和选修,在打外语基础的同时,还要学习一门工科专业的入门知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介学习十分重要。目前MOOC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从美国发起席卷全球,也为学生学习第二、第三专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知识容易获得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每一位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教师职责的重心已经从知识专递转向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为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进程与状态,教学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在网上写作业,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和答疑。网上的教学“过程”跟踪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训练质量。
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可以尝试把相关专业术语和句型渗透到精读课里,督促学生积累工科外语词汇,每日给学生一个专业术语、一句科技语体表达式。外语表达由教师教授,汉语内涵及专业外延让学生查阅,再轮流在课堂上讲授,这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变“教师教”为“学生学”,以学生为中心。阅读课、翻译课也都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少职业成为过眼烟云,更多职业在市场竞争中扑面而来。但是无论何时,语言服务这个行业都不会消失,应为语言是文化沟通的基础,只要世界存在多样的语言,就必然需要从事语言服务的人才。机器翻译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工翻译。中国的外语人才很多,但是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却是市场急需的。工科院校外语专业结合本校优势专业,形成自己的“外语+工科辅修专业”和“工科专业+外语二学位”的特色,将会处于教育竞争市场的不败之地。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永远需要工科长线专业的人才,如矿业、机械、电子、材料等。以俄语为例,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有地缘优势,双方的合作与发展也需要略懂这些专业的俄语人才,培养文科里的工科人才,工科里的外语人才是21世纪工科院校发展的亮点。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培养人才,永远是正确的方向。人尽其才,才是“人才”,否则也失去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吴景深.如何缩短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N].光明日报,2014-11-25.
[2]董泽芳.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J].高等教 育研究,2002,(3).
[3]杨刚要.俄罗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经 济研究导刊,2015,(23).
[4]甄艳华.理工科院校如何办好外语专业[N].光明日报, 2008-10-22.
[5][俄]科兹洛娃,奥夫钦尼科夫;顾俊玲译.19世纪俄国 政府在普通教育领域的倡议[J].黑河学院学报,2016,(3).
[6]张丽娜.高校办学模式基本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6).
[7]黑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俄语专业2014版培养方案 [R].2014.
[8]H. Д. Гальскова.Coвpeмeнная Meтодика обучения иностранному языку:Посо-бие для учителя[M].M:AP КТИ- Глосса,200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