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2017-02-16豪树奇伊力塔
豪树奇 伊力塔
构建符合新时期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体系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当然这也成为生态学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新时期生态学专业人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出发,着重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力争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优秀的生态学专业人才。
引言
当今的生态学专业人才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将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干扰强烈、生态系统退化以及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等问题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和灾害发展机制和应对措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碳储存与转换技术等一系列的应用及应用基础工作,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但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如何培养生态学专业人才已成为农业类高校关注的重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应有新的内涵:(1)重视实践技能。不但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且更加要善于整合和创新知识融入实践技能中;(2)多学科支撑。生态学具有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大、应用范围宽等特点,它不但涉及生物科学研究的各领域,还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多学科支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地位;(3)培养创新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在简单的“教”与“学”过程中能够产生,而是通过创造环境,促进其不断提高。
一、教学改革思考
(一)改革培养模式,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合一”。坚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紧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我们在提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生态安全与气候变化的挑战,依据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需求,遵循“打通基础,拓宽专业,强调综合,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原则。应努力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建立实用性人才的发展机制。以创新性为特色,转变观念为先导,教学改革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师资建设为根本,条件改善为基础,确立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经过学习可为解决区域生态安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等生态学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并可在各级环保局生态办、水利局水保办、林业局生态办、农业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乡规划局、国土管理局以及各类规划设计研究院、自然保护区等,从事与生态相关的行政管理、规划编制和生态工程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可在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高中、中小学和各级科研部门从事生态、环保、资源、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可在各类林业、农业、环保技术推广中心、生态工程技术公司、环境治理公司、园林绿化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态规划、设计、建设及咨询等工作;可在种类企业公司从事碳计量与减排技术工作;亦可在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水土保持学、城乡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继续深造。
(二)改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生态学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应具备基础科研潜力、工程技术潜力、管理技术潜力、创新思维潜力等综合技能。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应侧重于生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养具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设计与生态修复技术的专门人才。然而,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现行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以原来的林学和生物学专业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适应当今生态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生态人才的实际需要,直接影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培养。因此,教学内容应将当前生态学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科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可应用模块概念设置诸如生态工程建设方案设计与模拟优选,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教学模块。不但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教师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科研项目充分融入教学内容中。
(三)改进教学方法,从“互动”到“创造”
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改进教学方法。摒除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与“学”的新模式。为了更加能适应当代信息爆炸时代的特征,“教”与“学”应该有新内涵:“教”和“学”的主体并不能简单的与“教师”和“学生”一一对应,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发学习潜能和思维为最终目标。在当前,从教育管理者到多数教师基本已意识到传统“填鸭式”的弊端,从而逐步开始向素质教育过渡,提倡课堂教学的“互动”。而“互动”式教学常采用启发式、发现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虽然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但是并不能完全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创新”需要在“互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与“学”成为双向行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平等地对待学生,创造出民主、友好的课堂气氛,不但要能“教”而且要“学”,在知识信息传递的同时更加要强调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创造”知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更加具有“创新”精神。这不但对教师提出转变思维而且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建议
(一)教学内容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
教学课程与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学科乃至学校的自身优势,不但要考虑学科发展前沿而且要从实际出发,挖掘存在的各种潜力,让教学、科研资源更加充分的利用起来。如,生态学专业课程中涉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解析的内容时,由于生态过程的复杂和长期性的特征,必须经过详细的测试和评价。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测试仪器操作能力,为生态系统功能的辨析掌握有关技术手段成为关键环节。所以,这些内容的设计必须充分结合学科各类教学、科研基地和平台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组织应更加重视集体优势
教学组织包括集体和教师个人两个层面。当今的高校教師并不缺少专业知识,但专业技能的提高已然成为关键。而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应通过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来提高教学能力。其中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便是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特别是通过严谨的课程设计后与学生共同“创造”的知识中得来。因此,教师的作用,由权威性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判断学习者的需要,设计学习环境,推动鼓励学习、评价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就教学组织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教学研究,才能形成一种教学研究的氛围,一种教学研究的文化,学校乃至学科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教学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教学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或效果,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虽然开展了,但教学效果依然如旧,教师的行为也依然故我。因此,高校应复苏或加强以往教研室的教学组织的重要作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