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旅游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对策与建议
2017-02-16邹勇文张志军
邹勇文 张志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给我国旅游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转变,使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政策红利的释放,使旅游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我国旅游发展将处于发展黄金期。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战略,积极影响了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目标,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黄金发展期,“旅游+”融合发展将被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将显著提升。旅游逐步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平台、极大的促进文化产品升级、使农、林、水等行业的业态创新,并对创意促旅、人才强旅新要求。
在我国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进程中,旅游业不仅仅可以拉动内需,也将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提升人民生活生质量的重要行业,旅游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把江西建设成为要素更全、品质更精、形象更好、配套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的旅游强省,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存量人才结构性调整更是重中之重。
一、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队伍现状
1.“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旅游将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通过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战略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企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把旅游业建成核心产业。江西省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知识更新势头迅猛,行业内部细分与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人才要求分类更加细化和复杂化等因素影响。江西省旅游人才的需求从现在到2020年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规划策划、投融资管理和旅游新型业态的人才将出现短缺。
2.根据样本测算数据,江西省旅游产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高端人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流动频繁、新兴领域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高于男性占67.40%;二是学历结构低层化,在从业人员中尽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产业人才的比例达到了55%,但其中专科高达33.60%、本科仅占16.20%、研究生仅占4.70%;三是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多样化,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偏少,只占到行业人才的41.30%;四是年龄结构性矛盾突出,40岁以下人员占到抽查总人数的84.40%;五是薪酬结构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水平偏低,问卷调查中,月工资 2000元以下的占14.30%,2000—3000元的占40.10%,8000元以上的占1%;六是从业年限不长,跳槽现象较为严重,呈现流动频繁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从事旅游业超过五年的只占23.50%。关键是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接待业中,一些新兴旅游服务业,如旅游电商、大型活动策划、旅游新媒体、景区规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等人才都非常紧缺。
二、江西省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应对思路
1.目前江西省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有高职、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单位却以相同的通才型旅游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甚至专业课程设置出现雷同,本科阶段学什么研究生阶段还学什么。问题出现在专业设置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教学投入与师资建设、学生观念与企业认识等方面存有误区,导致旅游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难以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高校间专业重置与同构竞争的不协调现象也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是院校培养规模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还很大,行业中的新兴业态确实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中,普遍引起关注的是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本科学生定位为应用、管理型人才,即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随着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为行业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素质,又有深厚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与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应用管理型人才,应当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应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差异化的需求结构,实行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
3.如何应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突破通才型、同质化、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实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细分。在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旅游策划规划、旅游管理服务、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针对不同岗位对学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应明确区分研究生、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大力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区域旅游产业优势,设置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方向和课程。
研究生阶段还应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差异化培养,专业硕士应重高端培养而学术型硕士应重学术能力培养,为江西省旅游企业储备人才;本科和专科阶段同样应进行差异化培养模式,本科院校应着重强化人才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突破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和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的情况。
三、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江西财经大学通过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专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突出能力、知识、实践、创新的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1.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对本科阶段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态较为单一的时期,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多关注社会实践能力,如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至今仍未摆脱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老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行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增長脱钩。江西财经大学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群做了重新设置,主要包含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管理学科知识、博雅学科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和旅游规划五大模块,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和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才能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训课程的分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将不同类型的理论课程分类设置到实践实训课程中去完成教学,才能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江西财经大学依托学校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结合江西旅游特质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办学条件为保证,建设特色化专业。借力与行业和景区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重视景区体验式教学与课堂研究性学习以及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本科阶段专业培养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基础上的管理能力,与专科阶段培养定位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应区别开来,但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放大后,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设置改革滞后,院校相关院系沟通交流不足,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造成影响,使人才培养规格始终处于一个平面化水平,无法形成各高校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江西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三创”应用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意观念,并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明确将管理能力、策划规划能力、涉外能力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4.高校能否立足相关专业的院系、研究院所的专业优势,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与经济环境,带领学生深入旅游行业、企业一线做深入的调研,积极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会直接影响培养的各层次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另一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跟踪,通过收集毕业生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对行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及建议,可以使学校对本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的意见和反馈,这些来自于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江西财经大学与省旅发委共建的研究中心已经完成大量的调研,并已成为江西旅游发展的高端智库,与用人单位的磋商反馈机制也已经成为常态。
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旅游院校人才模式后滞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高校需冷静反思,结合区域特色研究自身优势,进而找准定位及培养模式。通过细化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积极探索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课程体系重塑、教學方式改革和教学管理体制革新为重点的能力体系特色。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