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分析与阐述
2017-02-16马雯君
马雯君
中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首屈一指,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我国清代园林建筑中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在建筑形式上作用了大量的艺术特色,将江南园林建筑的独有特色融入其中。本文结合古代的建筑形式,从园林,亭台楼阁和色彩搭配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
中国古代帝王都要修建离宫别苑供皇室休闲娱乐,承德避暑山庄是由康熙和乾隆两代清帝修建。山庄的工程起始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到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才算基本完工,将近一个世纪的工程时长才铸就了别具特色的承德避暑山庄。其占地面积达到五百六十四公顷,仅仅围绕山庄的宫墙就长达十公里,规模之宏大可想而知。
一、承德避暑山庄简介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与北京相距二百三十公里,位于武烈河的西岸,呈狭长型分布。把离宫别苑称作避暑山庄,是因为它是清代帝王在盛夏季节避暑的场所。避暑山庄的规模之宏大从建筑面积上可以想见,相当于北京颐和园总体面积的二十五倍,相当于北京北海公园的七倍之多。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非常广泛,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群之一,山庄中園中有山,山中有园,建筑物分租呈现,多达一百二十多组,每组又可细分出景致,康熙时期的四字三十六景加之乾隆时期的三字三十六景形成了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七十二景观。由于清代皇帝对佛教文化比较崇尚,又为少数名族或其他部族朝见皇帝时礼佛之用,在山庄的东向和北向都修建了十一座寺庙,这些寺庙中有八座属清政府直接管理,所以也被成为承德外八庙。自2007年五月份以来,承德避暑山庄正式成为我国5A级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多达两百万人次,并且逐年递增。
二、园林建筑特色
(一)结合南北建筑艺术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结合了南方建筑的古典温婉与北方建筑的气势宏伟,是南北结合的完美典范形式建筑群。在万壑松风建筑群中可以看到中国北方建筑的雄浑壮观,豪情万丈;在类似与江南袖珍小院中的温柔婉约,如小桥流水一般让人流连忘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仿照沧浪亭而建筑的沧浪屿,将南方园林中的睡莲,假山,亭台楼阁完美的融入了山庄中,使之成为了园中之园。避暑山庄也是皇帝批阅奏章的所在,北方宫殿建筑的宏伟恰恰彰显了天家威严。
(二)单体与群落建筑相结合
单体与群落错落有致,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又一大特色。例如澹泊敬诚殿,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由七间大殿构成,墙体和屋面都使用青砖和灰瓦,建筑的房梁和天花都是由本色楠木装饰,地砖采用了天然大理石,支撑大殿的四十八根大柱子经过烫腊处理,使色泽沉黄,端庄发亮,整个建筑群庄重巍峨,古朴无华。相比宏伟的群落建筑,单体建筑显得格外的精致,单体亭台随处可见,亭外古松参天,亭旁细水长流,亭内心旷神怡。
三、亭台楼阁建筑特色
(一)亭的艺术特色
在承德避暑山庄中,采用了大量的自然界的山水景观,在构景手法上值得一提的是亭台楼阁的搭建。其中,运用的最多的是亭的建筑形式。亭的艺术特点非常特别,最突出的就是亭的本身是一间开放性的多边形房屋,只有一个虚空的间接结构,这种建筑手法更多的是表现亭的本身与周边景致的结合,追求空间的立体感。例如四面云山亭,此亭是康熙时期第九景,位于避暑山庄的西北方向,地势偏高,得康熙题诗曰:“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将亭台建在高处,多是以登高远望遥寄思念为创作灵感,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凌云亲和。
(二)楼阁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古建筑对于楼阁的建筑要求非常之高,然而避暑山庄汇聚了古建筑的精华,将楼阁的建筑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如金山上帝阁,此阁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将楼阁建在岛上,用群体建筑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以上帝阁为主体,以金山寺为建筑原型,颇具江南的婉约。虽为模仿,更加精进之处在于把金山寺的比例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山高为九米,阁高为十三米,颠覆了金山寺的建筑理念,却又不失协调之美。
四、建筑色彩搭配
(一)南北色彩的差异
中国古代以色彩来描绘美的事物,中国古建筑在色彩上也是非常酷爱,同时与中国古代建筑的木质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的主体为木料,年久风化严重,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者就使用的涂漆的方式保护建筑物,经过时间的推移,这种单纯的防腐措施逐渐演变成了极具艺术特色的美学研究。南北建筑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由于北方的天气较南方寒冷,所以北方的建筑物屋顶颜色一般选用暖色调,善于运用颜色的对比,将房梁和房檐的阴影处用冷色调装饰。如正殿的金色琉璃瓦,支撑房屋的朱红色顶住和金镶玉的门窗。而江南的一些私家园林则注重宁静淡雅,墙体和门窗一般以白色调为主。
(二)建筑形式的色彩差异
宫殿建筑多用鲜明的颜色,金黄色为主,辅以青绿色的彩画来突出皇家威严;园林建筑方面追求自然与宁静之美,甚少使用大红大绿的颜色;台榭的一些乡土建筑中反而要依靠建筑材料本身的颜色来凸显建筑之美。
五、结语
通过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进行分析和阐述,从园林,亭台楼阁和建筑色彩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建筑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这些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各种建筑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中的运用,也更加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和建筑水平。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的分析,结合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