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017-02-16祁秋娟
祁秋娟
文学旅游是一项蕴含着极大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作为具有极大文化价值的文学旅游资源,陕西长安杜公祠无论是文化知名度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有待提高。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视角分析长安杜公祠门庭冷落的原因,探讨开发振兴杜公祠旅游的策略方法。
旅游作为一项文化消费行为在我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学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日益受到文学界及旅游界人士的重视。一方面,文学旅游资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无论是文学本身还是文学旅游产品都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优秀作家出现或者长期在陕西寓居。诗圣杜甫便是其中之一。杜甫以其高超的诗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令后人高山仰止。为纪念杜甫,后人先后在全国多地设立了纪念杜甫的文化景点。目前这类景点中以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河南郑州巩义的杜甫故里、杜甫墓,湖南长沙的杜甫江阁等。但除此之外,在陕西西安,杜甫曾经生活了十三年的长安少陵塬上,重点文物杜甫故居杜公祠(杜甫纪念馆)却鲜为世人所知,甚至连当地人也知之甚少,更少有人踏足其中。在当今各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全国各地以纪念杜甫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都风生水起,长安的杜公祠却无人问津,原因令人深思。本文旨在经济学视角下梳理杜公祠多年来门庭冷落的原因,并探讨振兴杜公祠的策略方法。
一、杜甫纪念主题景点发展现状
在全国多地以纪念杜甫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景点中,有很多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最突出的是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坐落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各项收入上亿元。据现有资料,笔者分析杜甫草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环境优雅古朴。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游客观赏感受极佳。
其次,文物众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第三,交通方便。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区,有近10路公交车到达景区,自驾游的交通设施配套也非常完善。
第四,宣传给力。拍摄唯美宣传片,在电视台进行播放;建设官方网站;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宣传景区的各项活动,介绍景区的文物;举办多种活动,如诗圣文化节、梅花艺术展、书法绘画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亲子游、“草堂一课”、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抓住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心理,扩大影响。
最后,开发多种旅游文化纪念品,如纪念信封、书签、杜甫诗意陶瓷、杜甫草堂元素工艺品等,并设立专门公司即成都杜甫草堂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营销。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馆藏文物这一先天因素之外,景区环境、交通及配套服务设施、宣传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都是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的要素。
二、长安杜公祠溯源
杜甫和少陵颇有渊源,他曾长期居住在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 、“少陵布衣” 、“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又在关中各地颠沛流离4年多。754年,杜甫43岁那年,把全家接到长安少陵原,后来因为秋雨连绵导致房舍崩塌,无法居住,只好投奔妻子杨氏的亲族,到离长安120公里的奉先(蒲城)居住。755年,在左相韦见素帮助下,杜甫得到一个八品官职,11月从长安回奉先探亲,沿途所见种种社会动乱苗头,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篇律诗,中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朽名句。
长安杜公祠创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距西安市区约12公里,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和清康熙五年(1666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曾三次修葺,到乾隆年间已破败荒凉并于乾隆末年毁于大火,直至嘉庆九年(1804年)得以重建。此后又经过多次修缮。碑石记载的有两次:一次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一次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县政府曾多次拨款整修过杜公祠,并于1960年设立了杜甫纪念馆,后又更名为杜公祠管理所,专司管理职务。1978年,杜公祠对外开放,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西安市长安区政府曾将开发杜公祠列入重点旅游项目,但后来便没有了下文。
三、长安杜公祠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杜公祠目前为免费开放,虽然是国家AAAA级景区,但平均年参观人数仅1万余人次。来访游客普遍认为景区过于局促空洞,规模偏小,没有特色,观赏感受不佳。笔者认为用SWOT分析法客观分析长安杜公祠景区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对于开发振兴景区的旅游产业有重要作用。
(一)景区目前已有的优势
与杜甫渊源甚深;远离闹市,环境清幽,腊梅成林,尤其两株树龄近300年的腊梅,堪称腊梅之王;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宝。另外还有不少明代收集而来的历代碑刻及各种杜诗版本和研究著作。
(二)目前存在的劣势
首先是知名度低。外地人来西安,多游览兵马俑、大雁塔、回民街等景区,极少有人知道杜公祠,甚至西安本地人知道杜公祠的人也非常少,去游览过的人就更少。在现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环境下,知名度低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其次环境局促,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全。现杜公祠占地130余亩,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代的砖木结构,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局促的环境与建筑使得景点内无法举行大型活动。交通方面,杜公祠远离市区,目前仅有几路小公共汽车经过,服务意识落后。另外,景区周边缺乏高质量的商业配套设施,无论是住宿还是餐饮都多有不便。
四、长安杜公祠旅游开发新思路
针对上述长安杜公祠现存的优势与劣势,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本景区进行旅游开发。
首先加强宣传。要想吸引大众的注意必须提高景区的知名度。相关部门可以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与杜公祠的景观文物组织专业队伍拍摄音画质量较高的纪录片、宣传片,在省级以上电视台及主要网站上滚动播放;同时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眾号,并安排专人进行运营维护,及时宣传景区的主要活动、文物等,最大程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其次对建筑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景区进行扩建,使景区环境开阔,疏朗,满足举办重大文化旅游活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升景区的建筑环境品质,建造亭台池苑、种植梅兰修竹,营造清幽雅致的氛围。另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景区周边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景区软硬件环境质量。
第三,开发多种旅游文化活动。长安杜公祠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十分简单、传统甚至原始,仅仅是呆板的展示和例行公事般的解说,很少能够体现出旅游的参与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当前环境下,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相结合已经成为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趋势。如何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成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笔者建议,在对游客市场进行明确定位的前提下,景区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不同的时节、节日,举办各种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活动,如与当地中小学合作,举办杜甫诗句接龙背诵比赛活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举办杜甫主题的书画比赛展览;在景区腊梅盛开的时节举办腊梅摄影展等,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品质。
第四,开发各种旅游文化纪念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品位与多元化原则,为游客提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旅游纪念产品,满足游客观赏人文景观的同时,感受文学带来的精神熏陶。
最后,与陕西其它杜甫遗迹整合开发。目前陕西省内与杜甫相关的遗迹还有三处,其中比较有开发价值的是富县羌村杜甫故居与延安杜公祠。相关部门可以将这几处遗迹整合,开发陕西杜甫专题游,打造杜甫文化品牌,促进陕西杜甫遗迹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
以上建议都需要有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在当前西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环境下,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明确的,但资金的来源很大程度上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手段,这方面笔者就不在赘述。
五、结语
文学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文学与旅游双重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依托文学旅游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繁荣文学事业,促进旅游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长安杜公祠景区旅游开发的探索研究对促进文学旅游的发展,繁荣当地旅游经济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