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族村寨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7-02-16薛瑞
薛瑞
传统侗寨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永久性的保护。如今在旅游文化开发的冲击下,传统侗寨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贵州黔东南肇兴侗寨旅游开发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肇兴侗寨旅游文化开发健康发展的对策。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是中国最大、最古老的侗寨,享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肇兴的旅游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以肇兴侗寨为中心辐射周边八个侗寨,构成了约31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区。侗寨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传统侗寨为基础的历史文化;二、侗族风情为基础的民俗文化;三、纯天然的自然风光为基础的山水文化。具体还包括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音乐文化、节庆文化等等。
一、肇兴侗族村寨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重历史,轻文化”的倾向
侗寨具有极具侗族特色的各式传统建筑:侗寨、风雨桥、鼓楼等,但旅游开发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看得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中,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重视与保护。从肇兴、堂安、厦格等侗寨中可以看到,寨里的古建筑(风雨桥、鼓楼、博物馆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而对于旅游文化产品的歌舞表演、欢迎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形式而轻本质,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在旅游文化开发中过于功利化、追求经济利益
在侗寨的开发过程中,一些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侗寨的生态环境和传统建筑。一、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模仿其他地区,开发一些短、快、浅的旅游项目,破坏了侗寨原始风貌。二、为了迎合旅客,不断削弱侗族文化的个性,使得侗文化的“神”已经丢掉,这种急功近利的开发只能自毁侗寨发展前程。据很多游客反映,侗寨的开发已趋同西江苗寨,而厦格上、己堂等开发较少的侗寨,保持了传统的侗族特色,较受游客欢迎。三、在肇兴侗寨,改造传统民居兴建旅馆而破坏古建筑的事件屡见不鲜,还有修停车场等基础建设活动,都严重破坏了侗寨的古建筑和生态环境。
(三)旅游开发水平和村民参与少度较低
肇兴侗寨大規模开发也是最近二、三年的事情,总体来看其开发仍处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一、旅游项目较少,主要包括欢迎游客仪式、民族歌舞表演、民俗观光体验、购买工艺品等初级项目,大多数村寨旅游多是如此,缺乏创意。二、开发中侗族特色并不突出,如梳子、银饰、挠痒器产品在外地随处可见。对具有侗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反映出侗文化的特色和价值。三、旅游项目缺乏亮点,忽视了参与性、体验性的侗族风土民情。除了歌舞表演、侗寨博物馆,其他较大的项目甚少。
据调查,肇兴侗寨目前共有880户3895人,现直接从事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的群众有200户433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服务的人数占全寨人数的11%。其中从事餐饮服务业的有28户53人,从事民居接待的有18户49人,从事旅游工艺品加工与销售的有18户47人,从事旅游接待性演出的有110户256人。总体来看,村民参与率仍较低。
(四)旅游文化开发中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旅游开发的法律机制仍不健全。对传统侗寨的开发保护法律法规较少,缺乏操作性和具体性,对于旅游开发中要保护的文物等事项比较模糊。大多都是政府出台的文件、通知,这些显然没有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在机构的设置上,缺乏一个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跨区域协调开发,旅游局要负责全县的旅游事项,难免力不从心,而专门设置的管理协调机构,无疑更加高效。
二、肇兴侗族村寨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传统侗寨和侗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守着这些传统没有价值,保护意识渐薄。具体表现在:一、一些村民拆毁古建筑,兴建混凝土、砖房;二、年轻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抛弃了传统工艺、民俗民风;三、传统手工艺人也因收入低、前途渺茫而转行。从肇兴、堂安侗寨可以看到,现代建筑已经渗透到寨里,传统服饰和侗语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所代替。人们在旅游开发中更关注的是那些看得见的物质遗产,而忽视摸不着、看不到的文化遗产,导致了开发中“重历史,轻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地方经济发展落后,受利益驱使严重
肇兴侗寨村寨地处偏僻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人们内心非常渴望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无疑是较快的脱贫致富的捷径。因此,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难免会作出破坏古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行为。一、突出体现在对各种传统建筑的改造,使得传统古建筑受到了巨大破坏;二、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良田遭到占用,环境遭到了破坏;三、社会旅游开发也使得宁静的古寨充满了金钱气息,某些项目变得千篇一律,丢掉了侗族特色,变成贩卖民族产品的场所。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和村民文化水平制约着侗寨旅游产业的发展
1.迫于生计使得掌握民族工艺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的地步。越来越多人迫于生计出外打工,使得这些工艺后继无人。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多元,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手艺的兴趣渐失,传承者越来越少。
3.随着传统手工艺品的机械化批量生产,也给侗寨里的手工艺者带来更大挑战。
村民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侗寨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村民受限于较低的文化水平,一些不科学的传统习俗、习惯,如习惯性地烤火、往河里倾倒垃圾等习惯将制约着侗寨旅游业的发展。二、文化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而文化水平较低直接制约着侗族大歌、传统手艺等侗文化的保护传承。三、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饮食业和整个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缺乏旅游、餐饮专业管理人才也将限制着侗寨旅游服务水平和层次的提高。
(四)相关法律法规、体制的不健全从整体上制约着侗寨的开发
一些群众和部门对侗寨的开发保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开发中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侗寨的保护。首先,对侗寨的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分配不合理。虽然政府每年都安排专用资金保护传统村寨,但资金较少,很难实施有效的保护。相关对传统侗寨的开发保护法律法规较少,缺乏操作性和具体性,对于旅游开发中要保护的文物等事项比较模糊。大多都是政府出台的文件、通知,这些显然没有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对于具体的操作较难、随意性较大。对于侗寨的开发开发保护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些都制约着肇兴侗寨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肇兴侗族村寨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对于如何在旅游文化开发中守住历史悠久侗文化和浓浓乡愁的侗寨,根据肇兴侗族村寨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挖掘地方民族特色和提高宣传力度
侗寨的旅游文化开发必须把侗文化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发中提高保护意识,挖掘、打造最具侗族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一、在工艺品方面:传统特色的工艺品刺绣、侗族服装、金银饰品、手工鞋垫等,应追求精益求精,而不是批量生产,才能受到游客青睐;二、在蜡染方面,组织游客观看、参与染布的过程,体验蜡染的乐趣;三、在节日文化方面:鼓励旅客参与“唱侗族大歌”“祭萨”“踩歌堂”等侗族节日特色文化,体验节日氛围。游客最想体验的是侗乡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当务之急是尽快将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
(二)開发商和村民应加强对侗文化的认同,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对任何东西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上。因此,要不断强化对侗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侗文化保护的关系,开发过程中保持一颗虔诚之心,善待民族文化,用心打造具有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能为了个人的私欲而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护,只有建立在理性认同的基础上,侗寨才能得到更好地保护。黔东南州近些年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歌舞、居民建筑、服饰、节日文化等,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功推出了“古城镇远”、“天下西江”等品牌。借助传统侗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产业,这是侗寨发展的优势所在。
(三)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和教育是实现侗族村寨发展的关键。一、加大教育投资,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二、着重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传统工艺的技师、工匠,还要对传承人才进行保护,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失。对于收入较低应由政府给予一系列奖励和补贴。三、培养和引进一批策划营销人才,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专业人才的包装和宣传。四、加强对侗族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学习侗话、侗歌、侗戏等,使旅游开发与侗寨的风土人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五、提升景区人员的素养、服务水平,打造侗寨“热情、周到、好客、淳朴”的服务文化,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
(四)政府需全面统筹积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助推侗寨的发展
目前村寨旅游开发大都采用“政府协调、引入企业”的模式。首先,政府要制定具体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侗寨的开发保护,制度保护相对于人为保护无疑更加稳定。在日常的保护中,并形成常态的保护机制和适合当地的规章制度。第二,注意规章制度的操作性,在制定时多尊重村民的意愿、村规和民约,如族传统的侗款。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中央和地方都高度重视传统村寨的保护,相继出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加以保护。侗寨的建设必须依托用好相关政策和资金,各方应通力配合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助推侗寨的发展。
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村寨地区,在旅游文化开发中要找准民族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结合点,用侗文化来提升旅游的品味,丰富多彩的侗文化能为侗寨的旅游文化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反过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侗寨保护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通过这种良性的旅游文化开发模式给侗寨和侗文化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