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面才子纪实

2017-02-16鞠晓铭

参花(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覆盆子三味书屋才子

◎鞠晓铭

多面才子纪实

◎鞠晓铭

鲁迅是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一面的鲁迅,是为人所熟知的形象。但在此之外,鲁迅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他爱美食,迷恋电影,对生活有追求,也擅设计,懂绘画,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在不同的领域,他都卓有成就。

情感的美食家:“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鲜有人将那位“将笔作枪”的鲁迅与美食联系起来。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总是热血激进,针砭时弊,然而这不能阻碍其笔下流露出的对于美食的热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是流露出他独有的细致与情感。

《孔乙己》中的盐煮笋、茴香豆、咸亨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覆盆子、桑葚,《社戏》中的虾、豆浆、罗汉豆。这些食物看似一笔带过,细品之下却都充满情感。不然,为何面对茴香豆,孔乙己要“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说着“多乎哉?不多也”?为何面对覆盆子,少年鲁迅要感慨“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面对罗汉豆,为何要写下“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鲁迅是带着温情与细腻写下这些美食的,这样的鲁迅是不是已经和那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一样了呢?

十足大影迷:“夜里去看电影”。

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场景:其一是“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另一则是“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夜以继日工作的鲁迅与休闲娱乐看电影的鲁迅岂不成了反差?

稍加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鲁迅其实是个大影迷!许广平曾回忆:“鲁迅先生将看电影作为自己最大的享受,到临终前仍兴味不减。”据《鲁迅日记》统计,鲁迅最后在上海生活的十年间,一共看了一百四十一场电影,平均每月一场。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还看了高达九十五场电影,平均下来,几乎是每周一场。不无巧合的是,鲁迅一生著述丰富,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进入了杂文的高产期,而去世前三年的创作数量又占据了这十年的三分之二。我们有理由推测,“影迷”鲁迅和“作家”鲁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然鲁迅又为何翻译了大量有关电影的评价和分析文章?

独特的设计师:“最懂绘画的议论家”。

如果说鲁迅在文学上充分体现了他的匠心独运,那么他在美学设计上亦是如此。除了美食家与大影迷之外,鲁迅先生还有另外一重身份:设计师。陈丹青曾说:“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鉴赏家。”

鲁迅先生较早的设计作品,就是一九一七年八月七日完成的北大校徽。这次小试牛刀之后,鲁迅先生在书籍封面和装帧设计中展现出源源不断的才华。在没有电脑软件辅助设计的当时,他一次又一次地凭借双手和纸笔,把各种字体玩出了新花样。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是那个顽皮的孩子;在《藤野先生》中,他是一个尊敬老师的中国留学生;在萧红笔下,他又是一位“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的先生……众多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鲁迅已是多面,或单纯或老成,或态度平和或言辞激烈,就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在不同的生活经验下,我们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所见到的鲁迅都不一样。或许是教材中那个平面晦涩的形象,让我们误解了这样一个多面的才子。

(责任编辑 陈安丽)

猜你喜欢

覆盆子三味书屋才子
Images2Poem in different contexts with Dual‐CharRNN
覆盆子酮油析结晶过程研究
三味书屋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MIPs-HPLC法同时测定覆盆子中4种黄酮
“超级果实”覆盆子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童年的覆盆子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