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试题的开放性特点 构建开放型学习新方式

2017-02-16山东王先军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综卷主观题开放性

山东 王先军

把握试题的开放性特点 构建开放型学习新方式

山东 王先军

新课程标准、新课标高考实施以来,全国文综卷政治试题特别是其中的主观题,呈现出开放性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愈来越鲜明,且有进一步增强的态势。这无疑增加了试题考查的难度。许多考生受诸多因素制约,尤其是把握不了开放性题目的特点和解答的思维路径,在解答时常感到无处下手,导致在高考中失分较多。

从根本上讲,高考试题呈现的越来越鲜明的开放性特点是由新课程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决定的。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正在研制不久将正式公布的最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强调,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表现,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觉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新理念体现在高考试题中,就是增强高考试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命题注重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新课标理念,运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是分析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一个有效选择。

一、把握试题的开放性特点

1.试题的设计理念面向社会生活

新课标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理念,注重从现实生活切入,关注人类发展,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是相对应的。比如,2016年高考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新课标文综卷政治试题,就涉及基本养老保险基数投资、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中国足球改革、工匠精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国际产能合作、守护英雄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班级主题班会等重大社会热点、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这对在注重教科书学习、较少接触社会生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2.试题材料蕴含观点具有前瞻性

新课标高考政治试题,大量选取、创设了教科书之外的大量鲜活社会生活材料,这其中既有党和政府在现阶段大政方针及其演变阐述,又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文、历史、地理等领域出现的新动态、新矛盾;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既有突发性的社会焦点问题,也有长效性的民生问题。很多题目的题干材料或背景材料蕴含的知识层面或基本观点,超出现有教科书的表述,具有前瞻性,这也反映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科书的编写往往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始终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题干材料或背景材料涉猎的社会生活领域有的也超出学生狭隘的校园生活所能达到的视野。比如,2016年全国文综卷涉及“特别提款权(SDR)”“特赦”“互联网+”等最新提法,2015年涉及“预算法与预算管理”“税收法定原则”“存款保险制度”“经济新常态”“立法体制”等新概念,2014年出现“互联网下的定制生产模式”“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信息消费市场的特点和分类”等新表述等。

3.试题的设问答案设置个性多元

从选择题的题眼或设问点以及选项看,更多的考查发散思维、选择思维、辩证思维、探究思维、异向思维、综合思维。全国文综卷政治试题的开放性特点在全国卷主观题中体现最为明显。试题的设问指向不是围绕具体知识点设置,而是从材料中来,围绕材料的中心问题设置,多数主观题的题目提供的知识范围不是很明确,需要根据设问要求和材料内容确定,这就带有鲜明的个性化、开放性。有的主观题设问本身就具有选择性。比如2013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第(1)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从主观题的答案组成看,既有来自材料内容的理论逻辑分析,又有体现设问要求的生活逻辑阐述。近年来的全国文综卷第39题第(3)问,大多是人性化的生活化设计,彰显考生的独立个性。比如: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是这样设置的:“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考生可以围绕设问要求写出拥有自己个性的广告词。

二、构建开放型学习新方式

1.创建学习新常态,丰富个人知识库

高考命题的开放性趋向和要求,呼唤我们创建学习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指由过去的暂时的不稳定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而“学习新常态”,就是由过去的偶尔接触社会、偶尔看看新闻的状态向定时开展社会调查、积累社会经验,每天坚持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状态转变。彻底改变基础年级不管不问窗外事,高三教师集中印发时政材料、突击浏览时政热点的低效学习习惯。因为社会时政热点都是有延续性的,都有其时代背景、来龙去脉,时过境迁之后,再去浏览,就很难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的本质以及变化的过程。对重大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复习,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切入。从宏观看,应了解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以及对今后影响、意义和价值;从微观看,要找准切入点,立足现实问题,学会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分析。还要深入生活,拥抱生活,向社会学习,善于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不仅建立个人的时政学习方面的知识库,也要丰富个人的社会经验方面的知识库。

2.构建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发散力

课堂是应对试题开放性的主渠道。要改革现有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僵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在知识传授或指导复习时,要坚持理论与实际互动结合的原则。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独立进行抽象概括、分析说明,或者将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具体化、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演绎思维。比如2015年、2016年全国文综卷分别考到的替代品、互补品这个考点,我们既可以创设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经营案例,让学生归纳出替代品与互补品的特点并说明其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又可以采取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什么是替代品与互补品,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活化和生成。

进行时事政治学习,同样需要课堂改革。可以让学生当小先生,定期将搜集的阶段性出现的新闻热词,结合时代背景,在课堂解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尝试开展热点追踪、新闻评述活动,布置学生课前围绕某一个时事新闻或社会热点,结合学科知识,写评论谈认识,在课堂中向全体同学介绍,并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与补充,培养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掌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统一的方法

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是新课标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也是解答全国文综卷政治主观题的有效思维路径。理论逻辑不同于理论本身,它是学科理论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生活逻辑也不同于生活本身,它主要是指客观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以及人们认识、参与生活过程或解决生活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必须既立足于生活逻辑,又服从于理论逻辑,求得“两个逻辑”的有机和谐的统一。唯其如此,我们的解答思维才会顺理成章,才是完整的、准确的。

比如,2014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8题第(2)问:“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解答这道题目,考虑的生活逻辑就是消费者如何才能受益,与消费者受益的内在的联系就是丰富的商品品种、物美价廉的商品、热情优质的服务、便利的购物方式等;理论逻辑就是,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与市场机制(供求、价格、竞争)的作用、消费者的内在联系。把上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贯通统一起来,就是该问的答案内容。

古人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高考命题趋向开放性,我们的教学思维、复习思维、学习思维也不能封闭。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生活化的开放性教学、复习、学习课堂,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贯通能力上下大气力,争取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本文原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2016年第12期,转载时有删减)

猜你喜欢

文综卷主观题开放性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从一道高考选择题看学生思维问题——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0题
社会史研究范式与高考——以2016年高考三套全国文综卷第40题为例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孔子与儒学:“应当”还是“需要”?——伦理视域下的201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40题评析